2023年4月14日-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举办的海上谈“书”――中外视域下的“书”类文献研究工作坊在广东省珠海市外伶仃岛顺利召开。本次工作坊共有来自海内外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22名专家学者、优秀硕博研究生参与,其中,多位专家、青年学者在工作坊中汇报了自己在“书”类文献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心得,并引发了专家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为了给参加本次工作坊的青年学者提供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并鼓励青年学者在“书”类文献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贡献新视角、新力量,4月14日傍晚,本次工作坊由青年学者的自我介绍开始。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优秀硕博研究生介绍了自己在“书”类文献及文字、文献与先秦两汉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坊的其它参与专家、学者与青年学者们交流了意见。
4月15日上午的工作坊由牛津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中心副研究员葛觉智(Yegor Grebnev)主持。来自清华大学的程浩副教授从清华简中可能为春秋战国之人托名之作的篇目出发,分享了《论清华简中的依托之作》,并讨论了“依托”篇目的基本类型及“依托”的限度。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李博威(David Lebovitz)由《周公之琴舞》出发,提出了“韵文专辑”这一文体,并进一步讨论“逸诗”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杨博副研究员从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出发,提出“三绝”为三分编《易》的可能,进而讨论典籍成书的更多可能性。参与工作坊的专家及青年学者对“依托”、“诗”与“书”之间的关系,及经典成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下午的工作坊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刁小龙博士主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培带领工作坊的参与者重新思考了西周铜器铭文与《书》类文献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不同类型的青铜铭文,指出“,宗周《书》类文献之构成较之我们的认识更为丰富,而今传之《尚书》是整编选择的结果”。任教于上海大学的章宁博士分享了其对《尚誓》成篇时代的考察,并通过《商誓》题名与体例不符的矛盾,及《尚誓》中的告谕对象等线索,提出《商誓》的成篇年代应为“文王受命”向“文武受命”过渡的西周中期。上海大学特聘教授赵争分享了题为《古书成书类型学:中国早期文献形成与流传模式略论》的报告,并梳理了从册命文档向“书”类文献的演变过程,进而指出作为沟通规律与个案之间桥梁的“古书成书类型学”。诸位专家学者就上述报告的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4月16日上午的工作坊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陈家宁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中心副研究员葛觉智(Yegor Grebnev)通过对比周公传统与太公传统,描述了战国以降两种传统分别分化为官方儒学和道教的进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夏虞南博士从《逸周书》“某某解”的“解”字出发,讨论了“解”与先秦两汉“传注之学”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界对《逸周书》编纂与成书过程的思考。来自山东大学的高中正教授则深入尚书的传播过程,分享了《书》在经典化的另一面,即“《书》传播的通俗化倾向”。本次工作坊的参与者们就“太公”文献、“传注”的边界及“经典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在诸位参与者富有创见而深入的讨论中,本次工作坊顺利落下了帷幕。在珠海外伶仃岛海天一色的景致中,专家、学者与优秀硕博研究生们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更对“书”类文献及先秦历史文献中的诸多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地探讨,来自不同背景的学术观点更使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收获满满。参与工作坊的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希望能以本次海上谈“书”工作坊为契机,使“书”类文献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更加深入。
来源:葛觉智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