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国际著名汉学家德国歌德大学的阿梅龙教授受邀访问我校,并于下午成功举办讲座,题目为“德国汉学的起源、历史发展与现状”。讲座由韩子奇教授、陈家宁博士主持,王翔教授、刁小龙博士、葛觉智博士、王嘉宝博士,及北京师范大学巴托识教授、彭蓓博士等师生参加。
讲座探讨了德国汉学在历史长河中蜿蜒前行,其轨迹既受国际格局、学术思潮左右,亦为本土政治、社会变迁所塑造,当下则深陷身份认同的泥沼。阿梅龙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德国汉学的学科史,包括其研究起源、建立及发展,这是西方知识史的热门话题。回顾历史源头,马可·波罗于13世纪首次开启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之门,到了17、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译介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莱布尼茨等学者深受其润泽,早期的西方汉学渐渐萌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席设立、学术机构涌现,汉学成立学科,不再只流传于业余学者之间。奥托·福兰阁等学者的耕耘令汉学学科逐渐成熟,成果斐然。而后纳粹当政,阴霾笼罩,大批学术精英流亡英美,学术传承几近断裂。德国国内二流学者凭借政治攀附高位,学术品质骤降,汉学的发展难以进行。战后,海尼士、傅吾康等学者力挽狂澜,重建汉学尊严,高校院系纷纷复建、新设,研究范畴持续拓宽,教育模式革新,应时代之变,聚焦现代汉语与当代事务。东、西德分立时期,学术路径分殊。东德承继语言研究传统,精研古典汉语与吐鲁番文献,编词典、译文学;西德多元发展,囊括政治、社会、经济,且因外交局限而与台湾互动频繁。
德国汉学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几经变革。阿梅龙教授特别强调“汉学”(Sinology)的概念界定。从一开始的“小学”传统——即文本研究(philology),到后来的多领域综合,德国学者对于汉学的概念模糊且多变,与中国的“国学”并无直接对应,其演变存在争议。如今,德国汉学仍深处困局。“汉学” 研究范畴莫衷一是,理论框架阙如,教授稀缺,难驭宽泛题材。专业学会羸弱,研究领地被其他学科蚕食,政治干扰如影随形,尤其在涉华敏感议题上,学科特性渐失。如何扭转局面、接续汉学的发展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新时代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讲座之后,阿梅龙教授与现场观众热烈问答讨论,并介绍了德国高校汉学专业研究生项目等情况。陈家宁博士代表我校致谢及馈赠纪念品,讲者并与听众合影留念。
撰稿:叶敬天
摄影:朱琳琳等
编辑:陈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