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赋能基础教育: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实践基地落户中山市博爱小学

    2025 年 7 月 9 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传播系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与中山市博爱小学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就创新教学实践模式开展深度对接,并举行“大学生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此次挂牌不仅实现了高校学术资源与基础教育资源的有机衔接,更标志着双方在文化传承领域开启深度合作,为高校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韩子奇院长、中山市博爱小学张为校长,北师港浸大陈家宁博士、王嘉宝博士,博爱小学教学副校长陈燕雄、教学主任黄健仪、教学副主任欧义、德育主任庞华丽、后勤主任张乾,以及北师港浸大伍碧慧女士、中山市精彩童年幼儿园实习教师古碧怡、北师港浸大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叶敬天同学等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教育合作新起点的诞生。


    挂牌仪式合影


    在研讨会上,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韩子奇教授、陈家宁博士、王嘉宝博士分享了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为基础教育注入理论活水;张为校长则介绍了博爱小学在国学传承、外语教学、自然科学探究、体育素养培育及美育熏陶等方面的创新教育实践,展现了基础教育阵地的鲜活生态。双方围绕 “高校教育反哺基础教育” 的教育理念,深入探讨如何让高校的学术智慧与技术创新滋养基础教育,在教学创新的合作蓝图上达成多项共识,每一句交流都浸透着对教育本真的探寻。


    合作双方交流座谈


    随着实践基地正式启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张雨萱、韩炫玥、芦冠中三位同学即刻加入北京大学儒行社与博爱小学合办的“国学传习夏令营”,为孩子们的夏日时光注入青春能量。张雨萱、韩炫玥两位同学在博爱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教学实践,她们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表达,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悄悄扎根;芦冠中同学则化身新闻记录者与教学助理,负责教学辅助、活动纪实与新闻采编工作,用文字与镜头定格美好瞬间。活动当天,韩子奇院长、陈家宁博士、王嘉宝博士亲临教学现场,对三位同学的工作进行针对性指导,每一个建议都饱含着师长的期许。


    韩院长向博爱小学的学生介绍张雨萱同学


    韩院长、陈博士对韩炫玥同学教学进行指导


    韩院长、陈家宁博士对芦冠中的传媒工作进行指导


    教学实践中,创新的巧思让文化传承焕发新生。张雨萱同学打破传统文物教学中静态展示的局限,以青铜器线稿作为创意载体,搭建起认知文化的新桥梁。她将商周青铜器上神秘的饕餮纹等典型纹饰转化为简洁的线稿,引导孩子们在色彩填充的趣味体验中,悄然培育艺术文化素养。从器物结构的拆解到符号意义的解码,孩子们手中的画笔让冰冷的青铜符号化作可触摸的视觉语言,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化密码,在填色的过程中渐渐苏醒。


    张雨萱同学讲解青铜器


    韩炫玥同学则用创意为文化传承插上翅膀。她运用 AI 绘图技术,设计制作出《熊猫 Puffy 的八段锦教程》,在别开生面的身体素质课上,孩子们跟着萌趣的熊猫指引,一招一式练习健身气功,操场上回荡着清脆的笑声;文化课上,她又带来中医五行理论的趣味科普,让孩子们对健康养生有了更生动的认知。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师林振邦博士的指导下,她还自主设计并制作出融合中医养生知识与食谱的手账本,每一页都藏着对孩子们的贴心关怀。这些原创教材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健康与智慧的希望。


    韩炫玥同学教授八段锦


    文化的传习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双向奔赴。在面向儿童的教学现场,大学生们用更柔软的语言、更贴近童心的表达,讲述那些尚未被抽象理解却能被心灵感知的文化意涵。实践基地的挂牌,不仅是高校教学实践的延伸,更构建起一个充满温度的人文交互空间——在这里,文化不再是课本上静止的文字,而是孩子眼中跃动的好奇光点,是操场上模仿熊猫练功的天真笑声,是课本之外对传统最鲜活的触摸。这种扎根现实土壤的教育实践,让文化精神如草木般自然生长、生根发芽。


    未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大湾区基础教育的携手,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培育能担起文化传播使命的青年力量,也在孩子们的成长轨迹里播撒下文化的种子。这些种子或许不会立刻破土而出,但终将在时光的滋养中,于他们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温暖的方式悄然绽放,成为滋养人生的精神养分。


    此次“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大学生实践基地”的设立,获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名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符号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UICR0400014-24)。



    撰稿:芦冠中

    图片:叶敬天 芦冠中

    审阅:陈家宁 王嘉宝


    Last Updated:Jul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