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 人文社科学院学术讲座:敦煌遗书所见唐代《金刚经》 信仰世界

导语

2024419日上午,我们有幸请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董大学做客UIC人文社科学院,在T2-102教室做了题为“敦煌遗书所见唐代《金刚经》信仰世界”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王翔教授主持。


讲座回顾



董大学老师以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为切入点,讲述了敦煌藏经洞所发现的411世纪大量一手文献的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接着,董大学老师以藏经洞出土的《金刚经》及其注疏等文献,多角度地讲述了敦煌遗书所反映唐代《金刚经》的传播和诠释情况。唐咸亨仪凤年间一批《金刚经》宫廷写经的发现,真实反映了则天皇后为其亡父母做功德发愿的历史,为我们了解武则天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又增添了重要资料。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王玠刻本《金刚经》是目前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刻本,为我们了解9世纪《金刚经》的传播和信仰情况提供了重要例证。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伯2094号是一份以《金刚经》为主题的复合文献,虽然包含了《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持诵金刚经仪轨》《金刚经》等不同文献,但其都与《金刚经》的信仰有密切关联。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斯5534号、斯5444号等是晚唐五代时期一位八十岁老人所抄《金刚经》册子本,反映了当时《金刚经》信仰的特殊形态。伯3024号背+2565号背《金刚经纂》是一件晚唐时期持诵仪轨与斋仪相结合的特殊产物,为了解《金刚经》的信仰性层面提供了重要文献。



除此之外,敦煌遗书中所存《金刚经》注疏为我们了解唐代《金刚经》多元诠释情况提供了一手资料。敦煌遗书中所保存的170多件《金刚经》注疏,大致可分为34种,其中30种为古逸经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录,为我们了解唐代《金刚经》诠释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中古时期,智顗、吉藏、窥基、智俨、慧能和宗密等大师都对《金刚经》经义进行过注解,且这些大师的作品被历代大藏经所收录,影响深远。敦煌遗书中所保存的经疏则大多属于作者和撰作年代都不甚清晰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却反映了唐代《金刚经》流传过程中被不断诠释和理解的真实情形,为我们了解中古时期人们是如何理解和接受《金刚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道氤《御注金刚般若经宣演》、昙旷《金刚经旨赞》、《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等经疏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佚名经疏和《金刚经》相关作品,在诠释《金刚经》方面也独具特色。唐人理解和接受《金刚经》的形态,不仅有与唯识思想,禅宗思想密切相关的解经作品,还有极具自我立场的狂言风语式解经,类似个人阅读笔记书信向专家咨寻式的经典学习。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敦煌遗书中所保存的多种形态的经疏作品,对于构建中古时期《金刚经》多元诠释的面貌具有很大的价值。



董老师最后总结,敦煌遗书中的3000余件《金刚经》写本,少量刻本,灵验记,讲经文,仪轨文和注疏等不同性质的文献,反映了唐代《金刚经》信仰的不同面向,共同构成了唐代《金刚经》传播和信仰的图景。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对董老师讲解的敦煌遗书中的《金刚经》相关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举手提问。最后,王翔教授对本场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精要的总结。



文案 | 董大学教授

拍摄 | 陈新蕊 沈明娴

排版 | 陈新蕊

审稿 | 王翔教授


Last Updated:May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