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单位:珠海市金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二、服务背景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珠海市金湾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121号),致力于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抓住残疾人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提高残疾人收入水平,大力完善就业保障制度,使得金湾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残疾人事业全面布局,齐头并进,亮点纷呈。随着港珠澳集群发展带来的优势,珠海市的经济发展不断增速,金湾区工业、科技等发展成果显著,残疾人的需求层次也日益提高,主要表现为:更加注重文化、体育、休闲、社会融入的全面发展;对“社区化”服务的需求增大。因此当前阶段的残疾人服务不仅要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同时还需要为其提供就近、便捷的“社区化”精神文化保障,促进残疾人社会文化生活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直以來,大众对于残障人士了解甚少,以至于把伤病与残障画上等号,将残疾人体育误解为带着伤痛运动。不同于伤病强行竞技,更多时候,残疾人体育更像是一种健身。残障人士运用残障部分以外的功能区,将其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之得到充分的练习,不至于退化。一般体育的功能有娱乐、强身健体、竞争、社交、培养团队精神、加强身体认知、探索体能极限等,都是残疾人同样需要的。与此同时,随着经验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金湾区吸引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到来就业,当中也不乏残疾人员,他们主要集中在三灶社区邻近的工业区,为数约二百多人。为更好地做好残疾人工作,在新时代下有新的作为,锐意服务创新,为外来务工残疾人员提供多元化社区服务,推动残疾人员文化体育,发展职业技能,培育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一种实务性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是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运用社会工作手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获得康复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实现在现代化生活中的社会适应功能,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并最终促使残疾人贡献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据此观点,金湾区残障人士体育健身示范点/残障人士俱乐部的功能不单是搞活动去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还要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帮助残疾人把功能丧失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残疾人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增强残疾人对于困难情景的自我处理和自我照顾能力,加大残疾人的交友和就业创业机会,促进残疾人与社区的融合,达致助人自助。
三、服务对象及服务目标
项目服务金湾区内年龄在18-60周岁的残疾人,包括户籍残疾人及常住残疾人。
服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需求集中的片区建立和运营残疾人俱乐部的方式,面向金湾区,特别是三灶社区残疾人(包括金湾区内户籍残疾人及常住残疾人)提供针对性的文化活动、体育运动、职业训练、康复治疗、心理疏导、学习交流、知识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文化服务,以就近、便利、免费的“社区化”服务方式,扎根社区,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理念和方法发展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透过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形式,提升残疾人的社交能力、职业能力,发挥个人潜能,建立尊重、关爱的俱乐部文化空间,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响应政策号召推广“健康中国”的理念,为残疾人士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和谐社区。
四、主要服务内容
文化活动:提供图书阅览、电脑技能培训、舞蹈练习、信息交流等活动平台,以文学艺术为主体,辅以科学文化知识、职业发展知识等。根据残疾人士反馈的服务需求,搭建多元化自我展示平台,促进文化教育、学习、娱乐、信息等融合发展,发展看、听、写、学、画、歌、舞、演、说的“十有”文化活动,将俱乐部打造成为真正为残疾人士所喜爱并需要的场所,成为残疾群众文化中心及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健身体育运动:提供室内健身运动、体育锻炼、体育友谊比赛的场地和设施,实现为残疾人健身体育、竞技体育和康复体育的服务功能,开展内容不限于:运动健身、球类运动、太极拳、健身操等。UIC将结合校内体育师资,开发特色残疾人运动项目。
个人发展:根据服务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按照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设计不同主题、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兴趣小组活动,可分为学习发展型小组和兴趣拓展类小组。学习发展类小组有:社交小组、职业发展小组等,协助服务使用者获得相应的知识、资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丰富他们的社交生活,提升服务使用者的自我认识水平、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及人际交往技巧;兴趣拓展类小组有:舞蹈、阅读、书画、音乐、象棋等,培养残疾人士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进一步丰富残疾人士的生活,加强沟通,陶冶情操。
咨询辅导:为社区内有需要的残疾人士提供以保障和促进心理健康,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残疾人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辅导服务。通过评估残疾人士的需要、优势及面对的困难,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帮助残疾人士克服障碍,重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培养沟通技巧,提高个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大残疾人的交友和就业创业机会,从而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残疾人与社区的融合。
偶到服务:为社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自我增值的学习机会,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平台,提供休闲放松的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俱乐部服务场地和功能区域,如图书阅览、健身锻炼、益智游戏、兴趣学习、家常闲坐、社工服务宣传等短暂普遍性服务。
大型社区活动:借节假日的欢乐气氛组织大型社区活动,发动社区广泛参与,营造欢乐轻松的气氛,增加残疾人士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社区认同感、荣誉感,促进社会融合;同时,开展社区宣传教育,设立相关的宣传栏,树立残疾人士自信向上的形象,增进社区人士对残疾和残疾人士的认知,营造关怀共融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资源,为残疾人士争取更多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