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根据市残联转发省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残疾人康园工疗站网络建设的通知》的通知(珠残联〔2011〕55号)和《市残联关于加快社区残疾人康园中心建设的通知》(珠残联〔2013〕202号)文精神, 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积极建设“残疾人康园工疗站”,面向辖区内残疾人开展集康复、教育、职业训练、心理咨询与辅导、文娱与日间生活照料于一体的专业社工服务。
红旗镇残疾人康园工疗站位于珠海市金湾区红旗工业区番怡路与永安路交叉点的综合楼A;于2014年12月开始投入使用,室内共有471㎡面积,设有(电子)阅览室、康复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社工个案室、法律咨询室、康复训练室、手工娱乐区、陶艺工作坊、戏曲大舞台、工疗站食堂、园艺体验区等。可以满足残疾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截止至2018年12月底,红旗镇残疾人康园工疗站(以下简称工疗站)共招收学员42名,其中肢体残疾17人(40.48%)、智力残疾11名(26.19%)、精神残疾8人(19.05%)、言语残疾3人(7.14%)、视力残疾1人(2.38%)、多重残疾2人(4.76%)。年龄方面,20岁以下学员2名(4.76%)、20至29岁学员12名(28.57%)、30至39岁学员10名(23.81%)、40至49岁学员7名(16.67%)、50至59岁学员8名(19.05%)、60岁或以上学员3名(7.14%)。学员年龄分布跨度较大,能力水平不均匀,在职业能力培育方面需要多元化的训练机会。学员年龄相对年轻,40岁或以下多占过半,其个人生涯规划要有个方向。目前工疗站的的学员四成属肢体残疾,在解决无障碍通行,和康复辅助器材及康复治疗服务,是有较大的就职空间,所需要的是机会。另一方面,一、二级重残学员占73.8%,精神残疾多为重残,而且过半学员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或存在健康问题,需要健康常识(包括精神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健康活动。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查看,我们看到,学员的就业空间与机会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职业辅导、辅助性就业的范围较小、模式较为单一,残疾人士的个人能力仍待深入挖掘,个案管理仍需完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仍需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注重社会服务,将参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学校的理念之一。自2012年正式成立社会管理研究与服务中心以来,积极参与政府社会服务项目、研究和培训项目,在残疾人、孤残儿童、老年服务方面业绩显著。并充分发挥教育的角色,在服务过程中推动建立职业交流平台,努力为珠海市培养专业的本土社会服务人才。UIC积极参与本项目投标,结合六年、六十余个项目的服务经验,致力于在红旗镇残疾人康园工疗站推行专业的社工服务、职业康复服务、社区服务等,提升本镇残疾人士的能力,助力其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残疾人士的社会福利。
(二)服务对象:
红旗镇户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年龄在16-65岁的持证残疾人士。
(三)服务目的和具体目标
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站点服务为本、社区教育、家属支持并行的服务的方式,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残疾人职业康复理念及服务带入站点,促进站点管理和运营更加高效、优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庇护性就业、康乐文体活动、日间照料、社工等服务,为每位残疾人建立档案,制作中心资料,定期举办活动,提供辅助性就业,鼓励残疾人公开就业,整合开发利用内外部资源,协助残疾人发掘自身潜能,发挥残疾人能力优势,优化残疾人职业康复,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唤起社会对残疾人权益的关注,促使残疾人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具体目标有:
1、开展日间照料服务,为站点残疾人会员提供优质的日间照料服务,减轻家属照顾压力,提升学员自我照顾能力;
2、进一步完善现有日常服务流程,丰富残疾人的生活;
3、为会员开展康乐文化活动、小组活动、社区融合活动、大型活动,提高其认知水平,增强自信心,提高其生活质量;
4、对学员进行职业能力培训,鼓励学员公开就业或辅助性就业,促使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5、加强推行个案管理的模式,完善站点会员的个人档案和服务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个案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6、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升其体能和活动能力,减少残疾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增加康复机会;
7、发展职业辅导,稳定辅助就业(支持性就业),开拓公开就业;
8、提供稳定的督导支持,培养本土人才;
9、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区教育,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与认识透过社会企业或其它的模式,将会员的制品推向社会和市场;
10、建立社会支援网络,建立稳定的志愿者团队;
12、与服务购买方、相关机构保持稳定联系,每月召开联席会议,畅顺沟通。
(四)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机构兼顾和尊重每个残疾人士的独特性和个别需要,为学员设计个人化的康复训练计划、训练项目、教育与活动流程等;并配合辅助工具,促进他们对个人各个训练项目的高度参与,表达意愿和选择等。
融合发展:残疾人士作为社区的一分子,各项训练、生活、工作都需以社区为本,积极促进参与社区各项事宜,包括多走进社区、使用社区设施、参与工作、参与地区性的活动及举办社区教育活动等;同时,也鼓励残疾人士家属来到机构,促进彼此的互动,增加认识和了解,以创造共融关爱的家庭和社区。
(五)特色服务
1、在满足项目基础服务数据的基础上,加强推行个案管理模式,在站点现有学员档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通过职业能力评估,建立会员的个别服务计划,个案经理跟进会员的社工服务、康复服务、职业训练、跨专业服务等信息,提供全人关顾。
2、丰富现有的日常服务流程,提升站点的活力,营造共融互助的气氛,促进残疾会员的社交发展。
3、扩展学员的就业空间与机会,将探索和开拓不同形式的支持性就业,例如流动清洁服务,发展学员的就业技能。
4、透过社会企业或其他的模式,将会员的工作成果推向社会和市场,彰显残疾人的信心和能力,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和接纳水平,建立正面形象,帮助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发挥一己之能。
5、注重残疾人家属工作,举办形式不一的家属活动,加强对家属的服务培训和康复指导,营造一个互相帮助及彼此支持的环境,发挥家属在残疾人康复、生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6、定期开展包括服务团队、督导、项目购买方及项目指导人员在席的工作联席会议,及时沟通项目进展,集合力量,促进项目优质与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