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模拟家庭”让孤儿有了“爸妈”

    图片1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符畅 通讯员 莫冠婷

    孤弃儿童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也是最需要关爱保护的群体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长期以来,福利院集体养护是照顾孤儿的主流模式。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珠海、东莞、深圳、化州等地探索出了更个性化、多元化的养护模式,即根据孩童从0至18岁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需要,运用生涯规划、个案管理手法,给孤弃儿童提供早教、学前特殊教育、“模拟家庭”养育、“模拟家舍”训练以及社区青年服务等专业服务,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临近“六一”儿童节,记者走访了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了解“模拟家庭”的日常生活。

    福利院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

    夕阳照进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楼宇内的一户特别人家。“爸爸”伍叔把沙袋绑在脑瘫儿小秋(化名)手臂上,让她拿勺子吃饭时手臂力量更稳定,唐氏儿小夏(化名)则把饭盛好端到“妈妈”唐姨面前,4个孩子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菜旁,像平常人家那样,边吃边话家常。事实上,伍叔和唐姨并非孩子们的亲生父母,而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模拟家长”,今年是他们一起生活的第5个年头。

    据了解,“模拟家庭服务项目”是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合作开展的类家庭孤儿抚育项目。经历了28年集体养护服务模式,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在2013年探索试行组建首批4个模拟家庭。

    “模拟家庭”的服务对象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收养、6周岁以上、进入小学或特殊学校就读的孩子。而“模拟家长”中妻子一方需要24小时全职照看孩子的生活,准备早餐、督促起床、送上学、打扫卫生、做饭、督促做作业、陪伴脑瘫孩子在家做康复训练。丈夫一方可在外打工,但下班要回家充当父亲角色,帮助妻子照顾孩子们。

    到现在,项目分4期共建立11个家庭、目前入住43个孩子,5年来共为61名福利中心孩子提供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家庭温暖、认知家庭角色,提升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身份是假的,但“爸妈”的爱是真的

    时间回到5年前,41岁的唐姨来到福利院任炊事员,当时,她儿子和女儿在老家湖南分别念大学、初中。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被收养后,其他十几个孩子也都嚷着要爸妈。这让唐姨又感动又难过。“对于其他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在身边陪伴是多么容易的事。但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却这么难。”

    于是,她和丈夫主动应聘成为“模拟家长”,希望像爸爸妈妈一样照顾他们。但他们并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日子里会面对那么多的挑战。

    模拟家庭的孩子病症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不一样,照顾他们十分考验耐心与爱心。刚进“模拟家庭”时,4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一发脾气就扔东西,有的直接对着墙上厕所……进入“模拟家庭”照顾孩子的第一个月,唐姨一下子瘦了10斤。

    孩子中,脑瘫儿小冬(化名)是唐姨最担心的一个孩子。由于先天性脑瘫导致手脚不协调,小冬生活不能自理,吃饭要人喂;去年小冬的左腿还经历了一场手术,术后需要做康复训练学走路。但最初一个月,每天还未踏入福利中心康复训练室门口,小冬就开始哭闹,没有一个小时停不下来。唐姨也曾一度失控落泪,但她没有放弃,每次都在身边开解、鼓励小冬,经过几个月训练,小冬终于能自己走路。

    而性格变化最大的要数唐氏儿小夏。唐氏儿小夏性格内向,有次上兴趣班,小夏一直咬手指头不画画,唐姨看到后,手把手陪她一起画,再拿着画作问老师:“小夏是不是也画得很漂亮?”老师称赞了小夏,并奖励她一盒彩笔,自此,小夏爱上了画画、写字和说话,遇到好奇的事物,还时常问别人“为什么呢”。

    5年来,唐姨夫妇真心付出,早已成为孩子们最亲的人,每天从特殊学校放学回家,孩子们都会说一句“我回家了。”唐姨说,“只要可以,我想一直陪着他们。”

    走出家庭后,还有项目助其走向社会

    在模拟家庭项目中,还有专职社工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社工会帮助“模拟家长”疏导压力,给他们培训照顾孩子的专业知识,还会运用个案管理的专业方法给孩子们提供自我管理、社交、职前训练等辅导。

    “社工还有一个职责,考虑到孩子对模拟家长的角色混淆,相处久了容易把模拟家长当成‘爸爸、妈妈’。一旦模拟家长离职,孩子容易产生离别情绪,所以,在孩子与模拟家长生活过程中,社工会帮助孩子疏导离别情绪、认识聚散有期、了解自身的身份。”该福利中心负责人说。

    “我们会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不让他们叫‘爸爸’、‘妈妈’,而是叫‘叔叔’、‘阿姨’。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家庭,但也让他们认识到,这不是他们的原生家庭,‘模拟家长’不是真正的父母。”模拟家庭项目负责社工阿花说。在跟进过程中,她也会向孩子们灌输组织家庭的观念:“你们以后也可以谈恋爱,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她说。

    记者还了解到,“模拟家庭”只是福利中心为孩子们做人生规划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家庭沟通能力,随着孩子长大,可能会求学、工作、走向社会,因此,“模拟家舍”、“社区青年”项目也应运而生。

    据悉,“模拟家舍”设在福利中心内,两人共住一个宿舍,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所有人需要独立自理生活。模拟家舍里没有家长,但福利中心安排生活老师帮助他们,还安排就业辅导。目前,有7名孩子成功从“模拟家庭”升上了“模拟家舍”,其中6人在社区就业或兼职。“社区青年”项目则是给成年后离开福利中心、独立在社区生活的孤儿提供有限度的专业社工服务,使他们能够适应社区生活,真正走向社会。

     

    新快报这个“家庭”不一般 “模拟家庭”养育方式让孤儿更温暖、成长更快

    媒体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xkb/html/2018-05/29/content_83905.htm#article

    A07 城事

    2018年5月29日

    5月的一天傍晚,夕阳照进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楼宇内一户看似普通的人家。“爸爸”伍叔把沙袋绑在脑瘫儿小秋(化名)手臂上,让她拿勺子吃饭时手臂力量更稳定,唐氏儿小夏(化名)把饭端到“妈妈”唐姨面前,六口人围坐在饭菜旁,边吃边聊。其实,伍叔和唐姨并非孩子们的亲生父母,而是“模拟家长”,由福利中心招聘而来,今年是他们一起生活的第五个年头。

    近年来,广东珠海、东莞、深圳、化州等地探索出了更个性化、多元化的养护模式,根据孩童从0至18岁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需要,运用生涯规划、个案管理手法,给孤弃儿童提供早教、学前特殊教育、“模拟家庭”养育、“模拟家舍”训练以及社区青年服务等专业服务,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

    ■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通讯员 莫冠婷

    ■通讯员供图

    福利院的孤儿有了“小家”

    “模拟家庭服务项目”是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合作开展的类家庭孤儿抚育项目。经历了28年集体养护服务模式,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2013年探索试行组建了首批4个“模拟家庭”。

    “模拟家庭”的服务对象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收养、6周岁以上、进入小学或特殊学校就读的孩子。“模拟家长”中的妻子一方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过多重考核后选定聘用,合约每年一签。平日,妻子一方要24小时全职照看孩子的生活,准备早餐、督促起床、送上学、打扫卫生、做饭、督促做作业、陪伴脑瘫孩子在家做康复训练。丈夫一方可在外打工,下班要回家充当父亲角色,帮助妻子照顾孩子们。

    “模拟家庭服务项目”获得了2015年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2016年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福彩公益项目。项目至今分4期共建立11个家庭、目前入住43个孩子,5年来共为61名福利中心孩子提供服务。

    从不会说话走路 到爱说爱笑、生活自理

    5年前,经过面试考核,唐姨成功应聘“模拟家长”。但彼时,唐姨夫妇并不知道,他们将要面对怎样的挑战。

    “模拟家庭”的孩子病症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不一样,照顾他们十分考验耐心与爱心。刚进“模拟家庭”时,四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穿着鞋子往沙发上跑,有的一发脾气就扔东西,有的甚至直接对着墙拉屎拉尿……照顾孩子的第一个月,唐姨一下子瘦了10斤。

    脑瘫儿小冬(化名)是唐姨最担心的孩子。去年,小冬左腿手术后,要做康复训练学走路。但最初一个月,每天还未踏入福利中心康复训练室门口,小冬不是哭就是闹,没有一个小时停不下来。唐姨也曾一度失控落泪,但她没有厌弃小冬,每次小冬想哭要放弃,唐姨都在身边开解鼓励。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小冬终于能自己走路,“哪怕她只有一点点进步,我都特别高兴!”由于先天性脑瘫导致手脚不协调,小冬生活不能自理,吃饭要人喂。在“模拟家庭”生活4年后,她能自己穿鞋子和内衣裤了。

    性格变化最大要数小夏(化名)和小春(化名)。唐氏儿小春以前说话只会说半个字,还爱发脾气、打架。受唐姨的热情感染,现在小春也爱说话了,每次有客人来,她会热情地拉着客人的手说:“来,快来坐啊。”还会拿出糖果饼干与人分享。

    社工要帮助孩子认识“聚散有期”

    在“模拟家庭”项目中,有专职社工帮助“模拟家长”疏导压力,给他们培训照顾孩子的专业知识。如果发现家长过分迁就孩子、事事代劳,社工会提醒他们多让孩子尝试、挖掘孩子潜力。

    “考虑到孩子和‘模拟家长’相处久了容易把他们当成‘爸爸、妈妈’。所以,在孩子与‘模拟家长’生活过程中,社工会帮助孩子疏导离别情绪、认识到聚散有期。” 福利中心负责人说。

    “如果以后你们想找爸妈,我们会尽力帮你们去找。”“模拟家庭”项目负责社工阿花会跟孩子们解释。

    目前,四个孩子都在特殊学校读书。自从有了“模拟家庭”,每天放学,四个孩子都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说一句:“我回家了!”

    唐姨今年46岁,伍叔47岁,“只要可以,就想一直陪着她们四个。”唐姨说。

    “模拟家舍”等项目 帮助孩子走向社会

    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求学、工作、走向社会,他们怎样适应?怎样独立生活?在“模拟家庭”项目后,“模拟家舍”、“社区青年”项目应运而生。

    目前,有7名孩子成功从“模拟家庭”升上了“模拟家舍”,其中6人在社区就业或兼职。“模拟家舍”设在福利中心内,两人共住一个宿舍,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所有人需要独立自理生活。轻度智障的阿轩(化名)经历过“模拟家庭”、“模拟家舍”的训练后,去年在珠海一家快餐店兼职,目前他在特殊学校读职高二年级。

    “社区青年”项目则是给成年后离开福利中心、独立在社区生活的孤儿提供的有限度的专业社工服务,使他们能够适应社区生活,真正走向社会。

    相关新闻

    广州成立首个 困境儿童关爱联盟

    新快报讯 记者吴晓娴 龚吉林 通讯员印锐廖 培金报道 在广州市儿童福利院小朋友一阵清脆的打击乐声中,5月28日,广州市首个困境儿童关爱联盟正式成立,“相伴童行”计划也同步启动。

    记者了解到,自5月初发起倡议以来,已有超过百家热心儿童公益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加入联盟,并募集到了110万元的资金。

    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焦杨介绍,除了孤儿院里的困境儿童,还有很大一部分散居在社会里,有的儿童甚至会受到家庭虐待,这些情况社区、邻居可能也不知道。下一步联盟会联合社会组织去发现这些困境儿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焦杨认为,每个市民都可以成为发现困境儿童的志愿者,参与到对困境儿童的关爱中。

    针对困境儿童监护、生活、教育、医疗、康复、服务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需求,联盟将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动员引导广大企业、专业机构和志愿服务力量,根据困境儿童自身、家庭情况分类施助。

    据悉,困境儿童关爱联盟成立后,将以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专业运作、多方参与、社会支持”的困境儿童关爱平台为目标,组织实施“相伴童行”计划,包括形成一份报告、搭建一个联合劝募平台、举办一场慈善拍卖会、组织一场公益徒步筹款活动、举办一场高峰论坛和组织一次赴先进地区考察交流活动。

    活动由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文明办、共青团广州市委、广州市妇女联合会、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广州市红十字会指导,广州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主办,广州市少年宫、广州市儿童福利院承办。

    央广网【中国梦·践行者】这些“爸爸”“妈妈”让福利院的孤儿有了“小家”

    媒体链接: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529/t20180529_524250853.shtml

    2018年5月29日

    图片2

    孤弃儿童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也是最需要关爱保护的群体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长期以来,福利院集体养护是照顾孤儿的主流模式。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珠海、东莞、深圳、化州等地探索出了更个性化、多元化的养护模式,即根据孩童从0至18岁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需要,运用生涯规划、个案管理手法,给孤弃儿童提供早教、学前特殊教育、“模拟家庭”养育、“模拟家舍”训练以及社区青年服务等专业服务,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临近“六一”儿童节,记者走访了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了解“模拟家庭”的日常生活。

      福利院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

      夕阳照进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楼宇内的一户特别人家。“爸爸”伍叔把沙袋绑在脑瘫儿小秋(化名)手臂上,让她拿勺子吃饭时手臂力量更稳定,唐氏儿小夏(化名)则把饭盛好端到“妈妈”唐姨面前,4个孩子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菜旁,像平常人家那样,边吃边话家常。事实上,伍叔和唐姨并非孩子们的亲生父母,而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模拟家长”,今年是他们一起生活的第5个年头。

      据了解,“模拟家庭服务项目”是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合作开展的类家庭孤儿抚育项目。经历了28年集体养护服务模式,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在2013年探索试行组建首批4个模拟家庭。

      “模拟家庭”的服务对象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收养、6周岁以上、进入小学或特殊学校就读的孩子。而“模拟家长”中妻子一方需要24小时全职照看孩子的生活,准备早餐、督促起床、送上学、打扫卫生、做饭、督促做作业、陪伴脑瘫孩子在家做康复训练。丈夫一方可在外打工,但下班要回家充当父亲角色,帮助妻子照顾孩子们。

      到现在,项目分4期共建立11个家庭、目前入住43个孩子,5年来共为61名福利中心孩子提供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家庭温暖、认知家庭角色,提升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身份是假的,但“爸妈”的爱是真的

      时间回到5年前,41岁的唐姨来到福利院任炊事员,当时,她儿子和女儿在老家湖南分别念大学、初中。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被收养后,其他十几个孩子也都嚷着要爸妈。这让唐姨又感动又难过。“对于其他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在身边陪伴是多么容易的事。但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却这么难。”

      于是,她和丈夫主动应聘成为“模拟家长”,希望像爸爸妈妈一样照顾他们。但他们并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日子里会面对那么多的挑战。

      模拟家庭的孩子病症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不一样,照顾他们十分考验耐心与爱心。刚进“模拟家庭”时,4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一发脾气就扔东西,有的直接对着墙上厕所……进入“模拟家庭”照顾孩子的第一个月,唐姨一下子瘦了10斤。

      孩子中,脑瘫儿小冬(化名)是唐姨最担心的一个孩子。由于先天性脑瘫导致手脚不协调,小冬生活不能自理,吃饭要人喂;去年小冬的左腿还经历了一场手术,术后需要做康复训练学走路。但最初一个月,每天还未踏入福利中心康复训练室门口,小冬就开始哭闹,没有一个小时停不下来。唐姨也曾一度失控落泪,但她没有放弃,每次都在身边开解、鼓励小冬,经过几个月训练,小冬终于能自己走路。

      而性格变化最大的要数唐氏儿小夏。唐氏儿小夏性格内向,有次上兴趣班,小夏一直咬手指头不画画,唐姨看到后,手把手陪她一起画,再拿着画作问老师:“小夏是不是也画得很漂亮?”老师称赞了小夏,并奖励她一盒彩笔,自此,小夏爱上了画画、写字和说话,遇到好奇的事物,还时常问别人“为什么呢”。

      5年来,唐姨夫妇真心付出,早已成为孩子们最亲的人,每天从特殊学校放学回家,孩子们都会说一句“我回家了。”唐姨说,“只要可以,我想一直陪着他们。”

      走出家庭后,还有项目助其走向社会

      在模拟家庭项目中,还有专职社工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社工会帮助“模拟家长”疏导压力,给他们培训照顾孩子的专业知识,还会运用个案管理的专业方法给孩子们提供自我管理、社交、职前训练等辅导。

      “社工还有一个职责,考虑到孩子对模拟家长的角色混淆,相处久了容易把模拟家长当成‘爸爸、妈妈’。一旦模拟家长离职,孩子容易产生离别情绪,所以,在孩子与模拟家长生活过程中,社工会帮助孩子疏导离别情绪、认识聚散有期、了解自身的身份。”该福利中心负责人说。

      “我们会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不让他们叫‘爸爸’、‘妈妈’,而是叫‘叔叔’、‘阿姨’。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家庭,但也让他们认识到,这不是他们的原生家庭,‘模拟家长’不是真正的父母。”模拟家庭项目负责社工阿花说。在跟进过程中,她也会向孩子们灌输组织家庭的观念:“你们以后也可以谈恋爱,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她说。

      记者还了解到,“模拟家庭”只是福利中心为孩子们做人生规划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家庭沟通能力,随着孩子长大,可能会求学、工作、走向社会,因此,“模拟家舍”、“社区青年”项目也应运而生。

    据悉,“模拟家舍”设在福利中心内,两人共住一个宿舍,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所有人需要独立自理生活。模拟家舍里没有家长,但福利中心安排生活老师帮助他们,还安排就业辅导。目前,有7名孩子成功从“模拟家庭”升上了“模拟家舍”,其中6人在社区就业或兼职。“社区青年”项目则是给成年后离开福利中心、独立在社区生活的孤儿提供有限度的专业社工服务,使他们能够适应社区生活,真正走向社会。

    中国网:【中国梦 践行者】这些“爸爸”“妈妈”让福利院的孤儿有了“小家”

    媒体链接:http://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180529/32462992.html

    2018年5月29日

    孤弃儿童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也是最需要关爱保护的群体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长期以来,福利院集体养护是照顾孤儿的主流模式。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珠海、东莞、深圳、化州等地探索出了更个性化、多元化的养护模式,即根据孩童从0至18岁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需要,运用生涯规划、个案管理手法,给孤弃儿童提供早教、学前特殊教育、“模拟家庭”养育、“模拟家舍”训练以及社区青年服务等专业服务,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临近“六一”儿童节,记者走访了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了解“模拟家庭”的日常生活。

      福利院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

      夕阳照进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楼宇内的一户特别人家。“爸爸”伍叔把沙袋绑在脑瘫儿小秋(化名)手臂上,让她拿勺子吃饭时手臂力量更稳定,唐氏儿小夏(化名)则把饭盛好端到“妈妈”唐姨面前,4个孩子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菜旁,像平常人家那样,边吃边话家常。事实上,伍叔和唐姨并非孩子们的亲生父母,而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模拟家长”,今年是他们一起生活的第5个年头。

      据了解,“模拟家庭服务项目”是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合作开展的类家庭孤儿抚育项目。经历了28年集体养护服务模式,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在2013年探索试行组建首批4个模拟家庭。

      “模拟家庭”的服务对象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收养、6周岁以上、进入小学或特殊学校就读的孩子。而“模拟家长”中妻子一方需要24小时全职照看孩子的生活,准备早餐、督促起床、送上学、打扫卫生、做饭、督促做作业、陪伴脑瘫孩子在家做康复训练。丈夫一方可在外打工,但下班要回家充当父亲角色,帮助妻子照顾孩子们。

      到现在,项目分4期共建立11个家庭、目前入住43个孩子,5年来共为61名福利中心孩子提供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家庭温暖、认知家庭角色,提升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身份是假的,但“爸妈”的爱是真的

      时间回到5年前,41岁的唐姨来到福利院任炊事员,当时,她儿子和女儿在老家湖南分别念大学、初中。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被收养后,其他十几个孩子也都嚷着要爸妈。这让唐姨又感动又难过。“对于其他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在身边陪伴是多么容易的事。但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却这么难。”

      于是,她和丈夫主动应聘成为“模拟家长”,希望像爸爸妈妈一样照顾他们。但他们并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日子里会面对那么多的挑战。

      模拟家庭的孩子病症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不一样,照顾他们十分考验耐心与爱心。刚进“模拟家庭”时,4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一发脾气就扔东西,有的直接对着墙上厕所……进入“模拟家庭”照顾孩子的第一个月,唐姨一下子瘦了10斤。

      孩子中,脑瘫儿小冬(化名)是唐姨最担心的一个孩子。由于先天性脑瘫导致手脚不协调,小冬生活不能自理,吃饭要人喂;去年小冬的左腿还经历了一场手术,术后需要做康复训练学走路。但最初一个月,每天还未踏入福利中心康复训练室门口,小冬就开始哭闹,没有一个小时停不下来。唐姨也曾一度失控落泪,但她没有放弃,每次都在身边开解、鼓励小冬,经过几个月训练,小冬终于能自己走路。

      而性格变化最大的要数唐氏儿小夏。唐氏儿小夏性格内向,有次上兴趣班,小夏一直咬手指头不画画,唐姨看到后,手把手陪她一起画,再拿着画作问老师:“小夏是不是也画得很漂亮?”老师称赞了小夏,并奖励她一盒彩笔,自此,小夏爱上了画画、写字和说话,遇到好奇的事物,还时常问别人“为什么呢”。

      5年来,唐姨夫妇真心付出,早已成为孩子们最亲的人,每天从特殊学校放学回家,孩子们都会说一句“我回家了。”唐姨说,“只要可以,我想一直陪着他们。”

      走出家庭后,还有项目助其走向社会

      在模拟家庭项目中,还有专职社工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社工会帮助“模拟家长”疏导压力,给他们培训照顾孩子的专业知识,还会运用个案管理的专业方法给孩子们提供自我管理、社交、职前训练等辅导。

      “社工还有一个职责,考虑到孩子对模拟家长的角色混淆,相处久了容易把模拟家长当成‘爸爸、妈妈’。一旦模拟家长离职,孩子容易产生离别情绪,所以,在孩子与模拟家长生活过程中,社工会帮助孩子疏导离别情绪、认识聚散有期、了解自身的身份。”该福利中心负责人说。

      “我们会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不让他们叫‘爸爸’、‘妈妈’,而是叫‘叔叔’、‘阿姨’。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家庭,但也让他们认识到,这不是他们的原生家庭,‘模拟家长’不是真正的父母。”模拟家庭项目负责社工阿花说。在跟进过程中,她也会向孩子们灌输组织家庭的观念:“你们以后也可以谈恋爱,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她说。

      记者还了解到,“模拟家庭”只是福利中心为孩子们做人生规划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家庭沟通能力,随着孩子长大,可能会求学、工作、走向社会,因此,“模拟家舍”、“社区青年”项目也应运而生。

    据悉,“模拟家舍”设在福利中心内,两人共住一个宿舍,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所有人需要独立自理生活。模拟家舍里没有家长,但福利中心安排生活老师帮助他们,还安排就业辅导。目前,有7名孩子成功从“模拟家庭”升上了“模拟家舍”,其中6人在社区就业或兼职。“社区青年”项目则是给成年后离开福利中心、独立在社区生活的孤儿提供有限度的专业社工服务,使他们能够适应社区生活,真正走向社会。

    Last Updated:Aug 25,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