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伶仃之约 | 实地调研专家发展建议汇总——照亮海岛发展可行路径


    2025620-22日,由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大湾区人工智能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办,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系、珠海市担杆镇人民政府协办的“百千万工程-伶仃之约 炉边对话2.0:大湾区及外伶仃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珠海担杆镇外伶仃岛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来自学术界、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湾区及外伶仃岛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与会专家们还对外伶仃岛、庙湾岛、担杆岛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集思广益形成对当地的发展建议报告,供地方政府参考,以助力当地可持续发展。


    珠海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外伶仃岛、庙湾岛、担杆岛等岛屿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与区位优势,成为珠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珠海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推动海岛从“生态保护”向“生态经济”转型,以实现“一岛一品”差异化开发。


    嘉宾在珠海市担杆镇镇政府门外合影留


    此次活动是继去年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会议——炉边对话(1.0)的系列延续——炉边对话2.0,由北师港浸大人文社科学院与社会科系及地方政府联合组织对外伶仃岛、庙湾岛和担杆岛进行调研和学术研讨会,它汇集中国与大湾区顶级高校与智库专家学者(北大、港大、港中大、中山大学、国省顶级智库),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大湾区及外伶仃岛经贸、科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此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与会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为大湾区及外伶仃岛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为珠海海岛提供可行的产业升级方案,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推动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和海岛可持续发展。


    调研结束后,与会专家陆续提交对外伶仃岛、庙湾岛、担杆岛三岛的发展建议报告,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意见,既关照现实瓶颈,又提出务实路径。以下为专家建议精要:


    运营机制| 构建“多主体岛屿感”,让伶仃文旅超越消费逻辑,形成情感认同



    赵晓斌教授,BNBU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科学院粤港澳大亚湾区战略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球金融地理网络 (FINGEO)创始成员和中国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

    赵晓斌教授团队曾于2022–2023年开展“社会性岛屿感”田野研究,调研对象涵盖东澳、外伶仃等代表性岛屿,研究指出,岛屿旅游不应仅服务“游客视角”,更需构建多元共生的“岛屿感”结构体系,推动文旅制度走向社会性整合。

    根据实地考察情况,赵教授依据相关研究,为当地岛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重构岛屿主体结构,纳入“居民–游客–移工”三方关系:传统旅游规划仅考虑游客与运营者的经济行为,而忽视岛民与移工的情感归属。应打造涵盖“回村计划”“移工故事展”“共创导览”等复合型项目,激活在地多元声音。

    建立“再返回机制”,推动深度文化黏性:游客再度回访意愿与岛屿独特性、情感连接度高度相关。建议构建“故事性叙事体系”,在旅居、影像、饮食与手工艺中注入文化编码,增加记忆点锚点。

    推动从“可被讲述”到“可被共创”的制度转化:通过制度设计鼓励村民参与内容共创、平台分润、运营管理等环节,形成文旅共同体。研究建议推动岛屿叙事从“消费性观看”转向“参与式再生产”,提升文化的制度承载力。





    交通机制| 推动“湾区小艇自由行”试点,破解岛屿发展第一瓶颈



    晓野博士,资深国际经济专家、国观智库资深研究,曾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担任理事,拥有在中国海关总署和外经贸部20年的工作经验,并在80年代作为首批常驻WTO观察员之一,对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南部沿海区域开放制度供给问题有跟踪研究。

    针对当前三岛交通“贵、慢、稀”的突出矛盾,他指出这限制了小规模、周末式休闲旅游的拓展,不利于吸引散客和家庭游客,并建议降低水上交通费用,发展面向香港游客的特色市场。对此,马晓野博士提出以下可操作建议:

    推动小型船只航线常态化开放允许更多类型的小型船参与散客运输和垂钓等服务,有望拉低运输价格,吸引游客,逐步形成良性旅游生态。

    引入香港管理水域交通:大陆水面交通管理多头交叉,市场化难度大。可考虑引入香港管理,采取按盈余分成、税收返还等机制的合作管理,探索大湾区“软联通”新路径。

    完善岛上基础道路设施:岛上已有基础道路,只需适当整理步行道和安全设施,即可满足基本旅游需求。

    转变岛上土地用地性质:岛上原军营与居民遗址可整理为露营地,建议协商军队转化用地性质,争取将岛从限制开发名单中剔除,为未来规模化开发打基础。





    制度设计| 构建“分类治理 × 经营权出让”机制,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激活



    陶然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校长讲座教授、发展与治理学科部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新政治经济学、转型与发展的中国模式、公共财政与政府治理、城市化与土地制度。

    经过对岛屿的实地考察,陶然教授提议在依法合规、生态可承载、用途规划明确的前提下,通过“经营权公开出让方式”,同时完善机制建设,实现海岛空间“弹性经营+规划调控”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着眼于岛屿差异化,陶然教授还提出岛屿功能分类管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类——可有序开发岛屿对于具备开发潜力、交通条件成熟、生态影响可控的岛屿,如庙湾岛等,可纳入首批经营性出让试点。在保证生态底线、开发节奏合理的前提下,重点打造亲民型度假胜地、会议型小镇、精致型主题岛等新型业态。

    第二类——生态监管岛屿:对于那些具备较强自然原真性、科研潜力和公共价值的岛屿,如担杆岛,应严禁商品化开发,重点引导生态科研、环保教育、党建研学等非营利用途。

    第三类——科研封闭岛屿:对于具备红色文化价值或历史记忆承载力的岛屿,如外伶仃岛文天祥雕像,在不强行征迁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收储更新片区,集中打造集研学培训、红色教育、纪念展示、廉政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研学岛。




    文化旅游× 交通优化 | 平衡生态宣传与文化阐释,推动海岛旅游“价格合理 × 内容丰富”共振发展



    章典教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气候变化,考古学等方向研究。先后在贵州师范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西印度群岛大学,香港大学和广州大学工作。

    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章教授指出在万山群岛的旅游开发中,突出的宣传往往为其生态价值,而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章教授围绕“文化价值回归+交通可达性增强”双轴发展模型,提出以下重点建议:

    提升文化旅游策展深度万山群岛在北帝文化、海洋渔业文化、国防文化及本地民俗传统方面存在巨大潜力。在发展其旅游业的过程中,应集中在文化旅游的影响效应、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游客的旅游体验等方面。

    建立游客分众体验机制:目前游客多为“熟悉性文化体验”的中老年群体和“异文化探索”的青年群体,应针对这两类群体加大宣传力度,分层设计文化路线与讲述机制,在社区内部建设相关展示与互动项目。

    降低游客海上交通费用:目前外伶仃航线票价明显高于合理区内交通标准。建议设立珠海—外伶仃、深圳—外伶仃等基础航线的“游客优惠票价”,单程控制在合理限额内(如不超50元),以刺激一日游与周末游频次,打通旅游流量入口.




    景观营造| 实现海岛“景观美学 × 游憩功能”协同发展,重塑生态叙事场域



    陈艳教授,现任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从事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同时担任城市绿地与森林领域国际顶尖期刊《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主编、香港特别行政区城市林业顾问小组成员、国际林业研究组织(IUFRO)城市森林单元协调员、国家/国际研究资助的评审小组成员。

    在外伶仃实地考察基础上,陈教授主张“实现景观美学与自然生态的辩证统一、建成环境与地域文脉的有机融合”,并提出三条策略,探索如何在岛屿空间实现“生态保护、美学表达与游憩体验”的多元协同:

    扎根自然、生态优先:基于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服务”理论框架,识别并保育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敏感地带,以原生植被为依托构建生态廊道,实现海岸带生态修复与审美体验的统一。

    建筑更新与文化共生:主张保留岭南渔村特有空间语言(如镬耳山墙、蚝壳窗棂),结合绿色建材与气候适应性设计,推动“在地性现代主义”的生态建筑实践。

    游憩叙事驱动景观结构:通过整合军事遗迹、民俗信仰与地貌特征,融入生态解说与国防教育主题游线,提升景观空间的叙事功能、教育属性与情感联结,从而实现生态、美学、文化与经济的多重复合价值。




    交通牵引| 以特色交通体系推动“海—城—岛”联动开发,构建多维海岛文旅格局



    姜炎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交通规划与旅游空间发展路径,其研究主要聚焦全球视域城市研究,如土地、投融资、金融等要素及其治理与特大城市发展作用逻辑。

    基于珠海外伶仃岛及周边岛屿的独特优势,他提出立足珠海主城区,统筹“海—城—岛”联动发展格局,打造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海岛旅游新体系。并强调这一体系须以特色交通为牵引,推进文旅、宗教与生态资源的系统融合与产业升级,并据此提出以下三项发展建议:

    构建立体化智慧交通体系:引入水上飞机、水上巴士与直升机低空通勤等特色交通方构建珠海主城区、横琴、港澳与伶仃岛等岛屿之间的快速通道;同完善港口接驳服务,实现城市轨道、公路、水运等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下高铁即登岛”;岛内配置电动观光车、生态步道和共享交通系统,践行“低碳出行、慢游体验”的绿色理念。

    推动海岛资源多维功能开发构建“旅游—休闲—文化—宗教”融合发展模式,形成“短途休闲—中程文化—远程度假”空间梯度。外伶仃岛可结合文天祥历史资源建设文史展馆与研学基地,打造“民族精神教育岛”;桂山岛聚焦北帝庙信仰文化,打造岭南宗教文化体验游;万山岛依托生态资源,布局高端疗养、国际会展与亲海运动等新兴业态。

    设立协调机制与产业平台:建议由珠海市牵头成立“海岛文旅发展协调机制”,统筹交通、文化、宗教、生态等部门协同发力;吸引品牌文旅企业与社会资本参与“岛屿文旅综合体”建设;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交通设施、生态修复与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改善生态| 科学处理“生态保护 ×旅游开发 ×工作环境关系,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余智博士,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金融经济系副教授国际经贸学者,先后任职于于国家发改委、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曾兼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商务部、美联储达拉斯分行。

    经过对外伶仃岛与相关岛屿的实地调研考察,为改善岛上旅游业的基本生态,余智博士从餐饮住宿、交通、环境等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升级改造酒店与餐饮业外伶仃岛缺乏条件好、价格合理的酒店,外伶仃岛和庙湾岛的餐饮业总体以脏、乱、差的路边小店模式为主。急需改造升级当地的酒店与餐饮业。

    改进水上交通和码头:外部开往外伶仃岛的航船缺乏稳定性和舒适性,岛屿之间的交通只能依靠租赁游艇方式,且价格昂贵,安全性、舒适度不高,岛屿码头过于简陋,上下船方式同样缺乏安全性和舒适度。

    科学处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工作环境三者关系:担杆岛生态保护区环境卫生问题阻碍了当地的旅游开发,道路牛粪遍地极大地影响游客观感。建议保护区实施轮流值班制度,同时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




    旅游策动|锚定“游艇通道 × 小众度假 × 分岛定位”,推动高品质文旅跃迁



    陈敬复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成员。其研究聚焦中国的生活方式变迁和流动,包括健康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移民、旅游移民、康养旅居、度假等。

    陈敬复博士指出岛屿开发应分阶段、重点突破,构建“核心带动—多点联动”式岛屿发展结构,同时优化制度和招商环境,以打造“知名品牌企业+海岛运营”模式。针对外伶仃岛、庙湾岛、担杆岛独特的岛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陈敬复博士提出以下建设性建议:

    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落地:三个岛屿地理位置毗邻香港,历史文化联系紧密,是实现跨境海上游艇旅游的理想试点,应尽快纳入省市自由行试点计划,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海上旅游通道。

    发展高端度假旅游与生态体验:外伶仃岛可引入品牌酒店打造精品民宿群落,庙湾岛侧重观光与探险,担杆岛可结合渔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与海洋美食体验,整体构建“精品小众、分岛定位”的度假体系。

    开发会议、婚庆与研学旅游新业态:在外伶仃岛探索会议旅游与婚拍经济,打造3050人规模的小型会议场所,引入专业旅拍品牌建设高端婚庆摄影基地;同时围绕海洋牧场、潜水体验、海钓休闲等项目开发研学和观光产品。



    空间治理|治理升级× 交通多元 × 文化重塑,激活海岛可持续发展潜能



    杜彤云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城乡空间治理研究者,主要从事城市更新、住房政策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社会资本、满意度、幸福感等相关社会因素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跨学科的创新性研究。

    在对三岛的实地调研基础上,杜彤云博士从治理、交通、文化等多个纬度出发,提出以下结构化开发策略:

    扩大完善岛屿治理:推行精细化管理,改善基础设施,挖掘旅游资源,提升游客满意度;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固废统一处理能力,推送“无废海岛”建设。

    推动岛屿交通多样化:目前上岛交通不便、岛上车位紧张、通行成本高,降低游客留宿意愿。建议参考舟山群岛轮渡模式输送车辆上岛,同时投放共享电动车便利游客岛上出行。

    发掘本土文化加强宣传:挖掘海岛特色美食、民宿项目,参考中山崖口村发展“休闲渔业+乡村旅游”模式,吸引亲子旅游。邀请旅游博主宣传文化,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旅游。




    发展模型| 对标PSIDS经验,构建“数字驱动 × 绿色微型经济”岛屿路径



    Edoardo Monaco 博士,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DGO)高级顾问。Monaco博士专注于小岛屿国家(PSIDS)经济发展模式与数字转型路径,在区域微型经济、多边援助机制与数字社会治理方面有深厚研究背景。

    Monaco博士经过对岛屿实地调研考察,着眼于外伶仃岛太平洋岛屿的相似性,提议借鉴小岛屿国家的成功,释放当地中微型和中小型企业发展潜力,并提出六个优先发展方向:


    • 通过移动信贷、小额信贷和公共担保增加融资渠道;
    • 改善数字基础设施和能力,以促进电子商务、互联互通和金融包容性;
    • 在渔业、旅游和采矿业等领域推广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可持续商业实践;
    • 通过精简法规和数字贸易便利化,促进贸易一体化和参与全球价值链;
    • 增强气候韧性和数字灾害防范能力,保护当地经济免受日益升级的环境风险的影响;
    • 通过获取资本、技能培训和数字工具,增强妇女的经济权益。



    打造文化IP | 以“龟伶高”拟人形象,激活北帝文化的视觉传播力与亲和力



    陈家宁博士,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助理教授、民俗文化传播与视觉叙事研究者,专注于民间信仰与符号传播,擅长将传统文化转译为现代传播形态。

    陈家宁博士从伶仃岛当地的玄武崇拜与北帝信仰文化出发,提出打造以外伶仃岛造型为基础的卡通IP形象——“龟伶高”,通过游戏化、拟人化路径激活北帝文化的情绪连接力。核心建议包括:

    设计“龟伶高”IP形象体系通过设计一个活泼可爱、富有亲和力的卡通小龟形象,将该形象与北帝庙、北帝诞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文化宣传,运用到旅游宣传资料、文创产品、社交媒体推广等多个领域。

    举办“龟伶高”相关线上活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举办与“龟伶高”相关的线上活动,如绘画比赛、故事创作大赛等,鼓励网友参与,提高外伶仃岛文化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从而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策展| 以“软件先行”策略,把担杆三岛打造成国际级艺术事件走廊



    何俊彦讲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文化创意与设计系讲师, “百岛艺术计划”发起人、旅法艺术家、策展人,曾参加、策划国内外众多艺术展览。

    根据对外伶仃岛、庙湾岛、担杆岛的实地调研情况,何俊彦讲师从多个角度提出把三岛打造成国际级艺术事件走廊。

    破解“远端+高成本”交通瓶颈:担杆镇辖38 个岛屿,海上交通成本高、航线稀少,缺乏岛屿之间的公共交通,难以形成群岛串联。建议优先打通外伶仃—担杆—庙湾之间的公共航线,塑造群岛之间的“跳岛”体验。

    激活“内容驱动”型文旅:仅凭原生态或高端民宿无法实现长期吸引力,须依托群岛地理特殊性带来的巨大优势,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具有话题度的文化内容和艺术事件,打开影响力,实现可持续的文旅发展。

    培育海岛艺术节品牌:借鉴日本“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和香港“船到桥头生活艺术节”的成功案例,植根于当地的“百岛计划”自 2018 年起已吸引 64 组、300 余位全球艺术家驻留创作,为举办“万山国际海岛艺术季”奠定成熟人脉与作品库。

    “软件先行,硬件渐进”海岛发展依托自然资源,需要软件和硬件同时推动。在硬件发展因交通、成本和环境制约的时候,海岛发展亦可将目光投向软件,做文化、做在地内容、挖掘本地历史和人文、联合地方居民,深耕文化事件,依据软件需求逐步升级硬件。



    与会学者着眼于外伶仃岛、担杆岛、庙湾岛的当地现状和前景,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为岛屿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发展意见,最终汇总为考察智库报告提交至政府相关部门。BNBU人文社科学院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衷心感谢珠海市担杆镇人民政府的鼎力协助、各位嘉宾的出席和提出的建设性发展意见,以及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




    文案:程研、秦嘉诚

    Last Updated:Aug 2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