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香港城大教授详解美总统竞选演讲的学问

12月3日,香港城市大学教授Jonathan J. Webster受邀在国际新闻专业主题讲座发表演讲。他详细分析了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选演讲稿,向到场的国际新闻、国际政治专业的众多同学展示了总统竞选演讲的“大学问”。

Jonathan J. Webster教授(图中)受邀发表演讲

Webster教授主要以奥巴马和罗姆尼的三轮竞选演讲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奥巴马第一轮落后之后,第三轮演讲稿措辞、结构,以及与观众眼神交流的变化,解释了第三轮奥巴马支持率大幅反超的原因。

到场学生认真聆听

他认为,在第一轮演讲稿中,奥巴马过多使用代词“other”,很少使用易于拉近与民众距离的代词“we”,讲稿中长难的复杂句太多,演讲时又眼神飘忽较少与民众交流。然而,第三轮的演讲中,奥巴马不仅大量使用更亲民的“we”,增加了易产生共鸣的意合型排比句,还频频与台下民众眼神交流,这些积极的变化帮助了他扭转局势。

Webster教授详细阐释观点

随后,Webster教授又详细解释了意合句和形合句两种句子结构,对比了它们的不同效果。他以尼克松和奥巴马当选后的演讲为例,逐句分析两种句子结构的情感效果,并引用纽约时报Stanly Fish的评论作总结:意合句更具说服力。

Webster教授指引同学们看到了演讲稿里的“门道”:原来看似精简的演讲,不仅凝聚了团队的智慧,还有对演讲者断句、眼神交流、情感发挥的极高要求。

文:仝海燕(U新社 大三国新)

图:邓雯文(U新社 大二财务)

编辑:刘勇

(来源: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