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SS Lecture Series: 复仇还是原谅?—DHSS举办名著解读专题讲座

为增进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DHSS)同学们对英语名著的理解与感悟,由翻译系系主任曾飞茹教授牵头,邀请台湾台北科技大学劳维俊教授在UIC举行了题为“Revenge and Forgiveness in Hamlet”的专题英文讲座。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有意思的是,这场讲座是从“偷凳子”开始的。因为来听讲座的同学特别多,举办讲座的D303座无虚席,后到的同学们不得不去隔壁教室搬凳子,才能在教室里有一席之地。

劳维俊教授与大家分享自己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

讲座一开始,劳教授并没有直接谈到关于复仇还是原谅的选择问题,而是先在助手的帮助下,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哈姆雷特》中的关于哈姆雷特内心独白的精彩片段。

他说:“哈姆雷特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走上了复仇之路,他的内心经历了很复杂的变化。比如说复仇却得不到救赎,这个问题就曾长期困扰着他。他的内心不断挣扎,经历了很多反复,最终他选择了复仇,下定决心要自己的叔叔血债血偿。”

“在走上这条复仇之路的过程中,配角的推动也必不可少,”劳教授继续说道:“像内务大臣皮洛涅斯被哈姆雷特误杀,其女奥菲莉娅又因为哈姆雷特抑郁而终等等,推动了雷欧提斯向姆哈雷特“讨还公道”,而这些也将哈姆雷特推向了复仇之路。”

劳教授与DHSS老师们交流

接着,劳教授回 归主题,就原谅的可能性做出了深入的讨论。他认为在这个故事中,很多人物之间的仇恨来源于误会,像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之间的杀父之仇等,这就为原谅提供了可能。但是哈姆雷特和其叔叔克劳狄斯之间的仇恨是无法调和的,而克劳狄斯也想利用雷欧提斯除掉哈姆雷特,所以悲剧最终酿成。当雷欧提斯最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原谅,是原谅那些不可原谅的人。劳教授始终坚信,原谅一直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

“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是哈姆雷特中的千古名句,常常被认为是哈姆雷特是否复仇的犹豫,而劳教授也对这句话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生存与毁灭并不关乎复仇,其结果也不包含杀人还是自杀,而只是哈姆雷特内心所在漩涡中所做出的反应。

DHSS学部向劳维俊教授赠送书法作品礼物

讲座结束后,国际新闻系的授课老师亚历山大教授对记者说道:“虽然这次讲座没有为我带来很多的辩证性思考,但是让我有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东西很有趣,现在我就在想,到底真正的哈姆雷特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这次讲座也带给我了更多不同的思考方向。”

文:翟健博
图:侯良语
编辑:谢子薇
(来源: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