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晚,来自汕头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的James l.McDougall博士以“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为题,按照历史的沿革分析了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及中国人。
风趣幽默的McDougall博士
本次讲座由UIC四维教育协调办公室学生职业发展组联合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举办,是2013至2014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系列讲座之一。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McDougall博士的演讲让大家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马可波罗行纪》最早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在这个意大利商人眼里,中国是先进、富裕和启蒙之地。
中国的茶叶和瓷器给当时欧洲殖民地社会起到重大影响
McDougall博士讲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和北美殖民地开始大量的从中国进口瓷器和茶叶,这种物 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对当时的欧洲和殖民地社会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是精致和文雅的象征。与此同时诞生了“亲华派(Sinophilia)”和“反华派 (Sinophobia)”。
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中国人被描述为“傲慢愚蠢,政府的奴隶”,是典型的反华思想的代表。到了19世纪,大批中国人蜂拥至美国,引起了本土主义者的不满,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邪恶的中国人的形象,比如萨克斯·儒默笔下的傅满洲(Fu Manchu)。
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以及中西方交流的加强,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在不断改善,“我每周都和我妈妈用Skype聊天,她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了好奇”,McDougallames博士风趣的说到。
同学们专注地听着讲座
讲座结束后,大家对McDougall博士精彩细致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来自外语与文化中心的德语助教 Solveig(注:美国人)在分享她的感受时说道:“现在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是‘中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人勤奋、安静有礼貌’,希望在将来,通过 更多中美文学上的交流,美国人能了解到真实的中国人。”
文:王乃丹
图:韦潇
编辑:谢子薇
(来源: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