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名海内外学者齐聚UIC探讨媒介人类学前沿话题 第三届媒介人类学研究会议落下帷幕

第三届媒介人类学研究会议“重访‘地球村’:全球与在地社群的移动与生成”(Revisiting Global/Local Communities)于6910日在北师港浸大(UIC)举行。来自耶鲁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32所国内外高校的63名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UIC人文社科学院李殿荆博士主持,UIC副校长(学术)周永明教授和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韩子奇教授分别致辞。周教授提到,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媒体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个人的思考方式,重塑我们对地方和全球社群的理解。“本次会议邀请我们深入探讨媒体的移动性与非移动性、安置与非安置之间多样的相互作用。由此更深入地了解交互日益加强的世界的复杂性。”韩院长认为当下是后疫情时代的关键时间节点,对于流动性和公平的讨论尤为重要。“希望这次会议能开启关于新的全球体系的讨论,且这个体系更加公平、严谨、人性化。”


周永明教授谈希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环境


韩子奇教授谈媒体发展与全球体系


特邀嘉宾耶鲁大学萧凤霞教授、威斯敏斯特大学Prof. Roza Tsagarousianou和中国传媒大学张磊教授分别发表了会议主旨演讲。


珠江流域长期以来都是往来人口、商业贸易和思想观念的交汇、流动之地,同时也是海洋文明之路的一部分。萧凤霞教授在题为《珠江流域的世界连系:一个历史视角与文化布局》中,介绍了南中国与亚洲及世界在经济与文化资源、多族群认同、战略交往中不同的历史层面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演讲从“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切入,通过几个世纪以前广州的穆斯林建筑与现当今坦桑尼亚的中非友谊医院等一系列生动的实例,展现了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描绘了在这一区域内中国身份从几个世纪以前的“参与者”到当今时代下“主导者”的转变。


萧凤霞教授谈珠江流域内中国身份的世纪性转变


传统的移民研究往往聚焦于空间和地方,直到近几年,研究者才开始关注时间(time)与时间性(temporality)在移民经验中的重要性。Roza Tsagarousianou教授的研究同样从时间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收容在希腊莫里亚(Moria)和卡拉特佩(Kara Tepe)营地中的难民和非法移民进行观察和采访,探索了被强制不流动的移民群体的时间体验,包括排队领取生活补给和等待对他们未来的决策。同时,这一群体对过往生活、当下苦难和未来期许的叙述,挑战了当前欧盟移民管理系统通过时间工具对他们施加的控制。Tsagarousianou教授提出一种对时间政治的替代性理解,即,将历史理解为多层次的“历史时间”,这样研究者便可以通过对过去的叙述来探索对未来的需求。


Tsagarousianou教授谈“时间”赋予移动性研究以新角度


今年,两只命运不同的大熊猫花花与丫丫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关注与舆情;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对它们的生活进行带有情绪的分享与解读实质上是一种“媒介照护”。基于此背景,张磊教授通过跨物种民族志研究,发现了三层照护关系,分别是:熊猫母子,熊猫与饲养员,熊猫与粉丝。张磊教授进一步探讨了人与物关系的两个重要界面,分别是动物园和社交媒体;而这样的界面具有视觉中心与人类中心两大特征。


张磊教授谈社交媒体上对熊猫展开的“媒介照护”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学者们在“空间、地方与移动社会”“微观世界与媒介物质性”“声音、影响与(反)视觉垄断”“历史场域中的媒介想象”“边疆、民族与媒体实践”“族群流动与离散传播”“媒介、性别与身体-技术”“年龄、代际与圈层突破”“媒介、家庭与亲属关系”“文本、平台与社交参与”“时间、生产与政治经济学”“数字劳动、阶层与制度思考”等12个主题小组中分享并交流自己的学术研究。



作为会议的特别展出环节,由UIC人文社科学院媒体与传播学专业的同学策划的《身边的他者》摄影展让视觉和非视觉摄影作品同时亮相开幕式演讲厅。影展意图以镜头描画 “他者”群像,反思“我们”的群体性与边界感,探讨社会交往中的距离、区隔与突破。参会者通过扫描每幅作品下方的二维码,以非视觉的方式拓宽思考的途径。



会议闭幕式由张巧运博士主持,UIC人文社科学院传播系系主任Jesse Owen Hearns-Branaman致辞并给与会嘉宾和学者颁发纪念证书。




作者:罗朵儿、隆文威、李鑫

审稿:兰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