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北师港浸大人文社科学院语言文化系应用翻译专业在T5-104课室成功举办视听翻译学生项目成果分享会。本次活动汇聚粤港翻译学界专家与师生代表,共同见证北师港浸大应用翻译专业学生在视听翻译及无障碍语言服务领域的创新实践。本活动由人文社科学院教与学基金支持,旨在展示北师港浸大应用翻译专业《媒体翻译》与《视听翻译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果。
活动在主持人应用翻译专业助理教授罗康特博士的欢迎辞中拉开帷幕。他向到场嘉宾和学生表示衷心感谢。
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教学)John Corbett教授和语言文化系副系主任、应用翻译专业课程主任万腾龙博士依次发表致辞。Corbett教授强调,北师港浸大始终秉持"全人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以翻译为媒介关注社会公平议题。
万腾龙博士指出,视听翻译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人文关怀的延伸。他表示,"我很高兴看到年轻一代用翻译回应社会需求。"
颁奖仪式
John Corbett教授、万腾龙博士与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嘉宾鄢秀教授为学生代表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香港专家谈口述影像
鄢秀教授带来主题演讲《翻译研究中的口述影像:研究、教学与实践》。她从口述影像的定义出发,系统阐述其与翻译学科的联系,并结合香港口述影像行业发展史,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为口述影像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口述影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公义的体现,"鄢教授指出,"如何让视障群体'看见'电影,也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残奥影像与政策研究的双重视野
香港城市大学周晓彤女士以《残奥运动员电影英语与粤语口述影像的对比研究》为题,通过对两部残奥题材电影的口述影像台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确措辞减少对残障人士的刻板印象。"语言的选择直接影响社会认知,"周晓彤女士分享道,"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粤语口述影像更注重情感表达,而英语版本则强调信息的客观准确。"
香港城市大学的林苏女士则聚焦公共政策,分享《英国与中国香港口述影像公共政策的对比研究》。她通过详尽的图表展示两地政策差异,指出英国在立法保障方面的先行优势,以及中国香港近年来在政府推动下的快速发展。"政策支持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林苏女士总结道,"中国香港的后发优势正在显现。"
学生研究成果展示
由应用翻译专业学生组成的八个小组依次登台展示其视听翻译项目成果。主题涵盖口述影像、听障字幕、创意字幕、无障碍语言服务教育等,青年学子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回应社会对无障碍语言服务的现实需求。
以视听翻译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
鄢秀教授在点评环节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你们的选题展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方法论清晰,结论具有创新性。"她同时建议学生在今后研究中加强信息溯源,提升学术严谨性。
“你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鄢教授勉励道,"希望你们继续用语言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为无障碍语言服务事业注入青春活力。"
在鄢秀教授完成对各组的点评后,本次分享会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这场学术盛宴,不仅展示了北师港浸大应用翻译专业《媒体翻译》与《视听翻译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果,更彰显了学子们以翻译回应社会命题的责任担当。
文字:罗康特、李尚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