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伶仃之约 | BNBU人文社科学院成功举办 “炉边对话2.0:大湾区及外伶仃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

2025620-22日,由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大湾区人工智能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办,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系、珠海市担杆镇人民政府协办的“百千万工程-伶仃之约 炉边对话2.0:大湾区及外伶仃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珠海担杆镇外伶仃岛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学术界、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湾区及外伶仃岛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珠海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外伶仃岛、庙湾岛、担杆岛等岛屿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与区位优势,成为珠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珠海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推动海岛从“生态保护”向“生态经济”转型,通过“一岛一品”差异化开发。

嘉宾在珠海市担杆镇镇政府门外合影留

此次活动是继去年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会议——炉边对话(1.0)的系列延续——炉边对话2.0,由北师港浸大人文社科学院与社会科系及地方政府联合组织对外伶仃岛、庙湾岛和担杆岛进行调研和学术研讨会,它汇集中国与大湾区顶级高校与智库专家学者(北大、港大、港中大、中山大学、国省顶级智库),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大湾区及外伶仃岛经贸、科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此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与会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为大湾区及外伶仃岛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为珠海海岛提供可行的产业升级方案,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推动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和海岛可持续发展。

6月21日上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赵晓斌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右二)

担杆镇党委委员、担杆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谭慎华致辞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左一)



会议最开始,传播系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陈家宁博士在主会场,对珠海担杆镇的海岛进行了详细介绍,涵盖了外伶仃岛、庙湾岛与担杆岛的地理人文情况、历史渊源和旅游景观资源。陈家宁博士的介绍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更好地诠释大湾区及外伶仃岛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

陈家宁博士向与会嘉宾介绍珠海担杆镇海岛的详细情况



马晓野博士: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新挑战

资深国际经济专家、国观智库资深研究员马晓野博士,以“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新挑战”主题发言。曾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担任理事,拥有在中国海关总署和外经贸部20年的工作经验,并在80年代作为首批常驻WTO观察员之一,对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马晓野博士,以“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新挑战”为题发言

会议中,马晓野博士首先回顾了经济贸易的历史,从加工贸易和国际产业链的发展讲起,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带来的货物和资本高速流动的背后,劳动力问题的挑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他提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制造业就业问题成为了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马晓野博士深入分析了中美贸易战的最新局势,并指出贸易战的背后不仅仅是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更是关于全球制造业就业的竞争和重新分配。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主张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型贸易调整框架,并通过推动国际合作来实现一个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全球贸易体系。



余智博士:从国际经济学基础理论看贸易失衡与贸易战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金融经济系的余智博士,发表了题为“从国际经济学基础理论看贸易失衡与贸易战”演讲。他作为在国际经贸领域拥有深厚背景的专家,曾在中国国家发展与计划委员会(现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美国商务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进行超过20年的教学与研究。

余智博士发表题为“从国际经济学基础理论看贸易失衡与贸易战”的精彩演讲

余智博士详细分析了贸易失衡的原因与本质,探讨了贸易逆差与顺差、特定贸易政策对国家整体利益与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并讨论了贸易战发生的原因。他通过分析指出,贸易失衡往往与国内产出和支出的不平衡有关,并探讨了特定贸易措施是否会导致贸易失衡。他还讨论了贸易战背后的动机,强调贸易战通常是由生产商利益驱动,而忽视了消费者利益。为了尽可能接近自由贸易的理想模式,需要推动国际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以及对受损利益群体进行补偿。

余智博士的演讲不仅为理解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王缉宪博士:第三类循环:中国走向今日经济困境和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

王缉宪博士作为大湾区香港中心及“一带一路”香港国际中心的研究总监,线上参会,发表了题为“第三类循环:中国走向今日经济困境和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演讲。

王缉宪博士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参会,发表重要演讲

王缉宪博士运用深厚的国际合作专业知识,对当前来华旅游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旅游业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目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全球疫情影响后来华旅游业目前的总体恢复情况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客源结构失衡、外国游客市场恢复不均衡,与世界上旅游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存着较大差距,进一步强调为了克服严峻挑战,中国必须采取多方面的创新策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优化旅游服务,并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赵晓斌教授: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主要问题和可能解决方案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赵晓斌教授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主要问题和可能解决方案”的演讲。他批判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指出其导致了收入不平等、社会分化和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赵晓斌教授发表题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主要问题和可能解决方案”的演讲

 赵教授认为,现行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局限,未能充分解决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他提出了Stay Allied and Trade Differently”的概念,主张在相同经济体系内进行贸易加工,一般贸易可在全球跨国进行。这一创新的解决方案旨在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劳动、资本、国家和文化霸权问题。他强调更符合人性的贸易方式才能走得更远,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陶然教授:中国增长模式与房地产问题解决方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的陶然教授,以题为“中国增长模式与房地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中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陶然教授作为新政治经济学、转型与发展的中国模式等领域的专家,他在报告中提出了城乡土地改革作为突破中国经济困局的关键策略。

陶然教授,发表题为“中国增长模式与房地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

报告中,陶教授详细回顾了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快速成长,并探讨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他指出,中国模式的形成与转型发展策略密切相关,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陶教授深入分析了“苏南模式”与“珠三角模式”之争,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性变化。陶教授提出,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打破三个行政性垄断,走出两层逐底竞争,并通过三套政策组合拳破解住房困局,全面对冲贸易战冲击。他的报告不仅为中国当前增长模式提供了新的诠释,也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杜彤云博士: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居民社会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的杜彤云博士发表了题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居民社会影响”的演讲。杜彤云博士聚焦于城市更新对社会资本和居民满意度的动态影响,探讨了城市更新如何塑造社区参与、社会信任和邻里关系。

杜彤云博士发表了题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居民社会影响”的演讲

杜彤云博士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动态变化与居民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强调了社会联系、社会信任和互惠行为在提升居民满意度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城市更新项目应更加注重社会因素,促进社区参与和文化互动,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



孙涛教授:从理念到实施:超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现代治理政府学院的院长孙涛教授,就超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进行了深度探讨。他的报告题为“从理念到实施:超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在其中他详细阐释了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的高效匹配。

孙涛教授发表题以“从理念到实施:超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为题发表演讲

孙涛教授强调,超特大城市的转型与治理需要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他指出,基层治理的聚焦点在于社区演化和基层服务的可及性,并通过深圳等城市的实例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可及性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分会场中,来自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创新、城市治理、老龄化社会与区域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挑战与前沿议题,提出了多维度的政策建议与理论启发。

章典教授:流行病爆发促进文化创新

广州大学的章典教授以“流行病爆发促进文化创新”发表演讲。他通过历史数据与量化指标,指出公共卫生危机往往是文化突破与制度重构的重要契机。

章典教授以“流行病爆发促进文化创新”为题发表演讲

章典教授强调,CPI作为社会经济压力的指标,可用于捕捉社会在危机中的应激反应机制。他进一步分析了“压力—创新”之间的张力关系,指出适度的社会压力有助于激发创意与制度弹性,而过度的压力则可能抑制创新活力。他呼吁在文化政策制定中,应考虑不同族群与地理环境对社会压力的响应差异,以实现更具包容性的文化发展策略。



陈艳教授:城市扩张背景下的城市绿化数量与质量

香港大学地理系的陈艳教授以“城市扩张背景下的城市绿化数量与质量”为题发表演讲。她指出,虽然全球多数首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在逐年上升,但新开发区域的绿化质量与可持续性却普遍下降。她特别强调,新植树木的高死亡率和城市扩张速度之间的不匹配,是当前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她建议应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适应性设计,并结合数据建模手段提高绿化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陈艳教授以“城市扩张背景下的城市绿化数量与质量”为题发表演讲



姜炎鹏教授:谁在建设中国的城市?——城市投资开发公司如何改变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姜炎鹏教授则从城市治理的视角出发,系统剖析了中国城市投资开发公司(UIDC)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挑战。他指出,UIDC作为“影子政府”,在城市扩张、融资、项目运营及房地产开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债务风险、职能边界及治理责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姜炎鹏教授提出,未来应在制度设计与财务监管层面加强对UIDC的规范化治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

姜炎鹏教授以“谁在建设中国的城市?——城市投资开发公司如何改变了上海”为题发言



陈敬复博士:流动的晚年:中国老年旅游移民的异地生活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陈敬复博士“流动的晚年:中国老年旅游移民的异地生活”为题,探讨了中国老龄人口在跨区域迁移中的行为特征与社会互动。随着越来越多老年人迁往气候宜人、生活节奏较缓的南方地区,陈敬复博士发现他们在迁入地倾向于通过公共空间形成“小社区”,却也面临与本地社会融合的现实障碍。他呼吁,应从政策层面提供针对性支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异地生活,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陈敬复博士“流动的晚年:中国老年旅游移民的异地生活”为题发表演讲



Edoardo Monaco博士:比较视角下的岛屿经济发展: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的经验教训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Edoardo Monaco博士从国际比较视角,探讨了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他指出,尽管这些国家体量小、地理隔离,但通过强化微型企业与社区参与,仍具备提升社会弹性的潜力。Monaco博士介绍了与联合国合作开展的六大政策领域研究计划,强调其成果可为大湾区海岛经济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Monaco博士以“比较视角下的岛屿经济发展: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的经验教训“为题发表演讲



Selçuk Çolakoğlu博士: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科学系全球化与发展专业的Selçuk Çolakoğlu博士“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为主题,分析了大湾区在全球供应链、金融科技、绿色能源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战略潜力。他指出,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仅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着枢纽作用,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外经贸往来提供制度与资源支撑。

Selçuk Çolakoğlu博士“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为题发言



Michal Vavřík博士:比较视角下的超低生育率带来的挑战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社会科学系全球化与发展专业的Michal Vavřík博士则从人口变迁的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了东欧与东亚超低生育率的趋势。他指出,尽管部分东欧国家的生育率已出现回升迹象,但东亚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和澳门的生育率仍持续走低。东亚低生育率的成因除经济因素外,还包括文化价值观、性别角色认知与晚婚趋势等深层次因素。Vavřík博士建议,面对结构性人口挑战,需从公共政策、教育体系与家庭支持机制多维度介入。

Michal Vavřík以“比较视角下的超低生育率带来的挑战”为题发表演讲



何俊彦老师:艺术介入社区与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

我校文化与创意学院讲师何俊彦围绕“百岛艺术计划”分享了艺术介入社区与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他回顾了自2008年起在珠海渔民社区开展的艺术与文化计划,强调了艺术在推动岛屿文化保护、社区认同建构和生态意识提升中的独特价值。他指出,百岛艺术计划通过跨学科合作与艺术表达,探索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新路径。

何俊彦老师围绕“百岛艺术计划”分享了艺术介入社区与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



陈家宁博士:广东珠海担杆镇外伶仃岛的北帝信仰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传播系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陈家宁博士,以“广东珠海担杆镇外伶仃岛的北帝信仰”为题,探讨了广东珠海外伶仃岛的北帝信仰的神性象征和宗教源流,以及北帝诞庙会如何成为当地文化传统和社区团结的重要活动。他指出当地宗教信仰及其相关活动作为伶仃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有利于在保持和发扬地方特色的同时,维护社区和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陈家宁博士以“广东珠海担杆镇外伶仃岛的北帝信仰”为题发表演讲



此次研讨会从探讨外伶仃岛的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到分析国际经济形势与贸易问题,从关注城市更新与居民生活,到研究老龄化社会与区域合作,专家学者们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与研讨,为大湾区及外伶仃岛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与会各方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推动大湾区及外伶仃岛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持续研究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嘉宾在庙湾岛参观并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还安排了实地考察活动,嘉宾积极为大湾区和外伶仃岛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意见,将形成考察智库报告并递交至政府相关部门。BNBU人文社科学院作为此次学术会议的主办方,衷心感谢珠海市担杆镇人民政府的鼎力协助、各位嘉宾的出席和精彩发言,以及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

文案:程研秦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