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成功举办“跨文化与跨学科共谈:泰然与幸福感”工作坊

本次活动由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韩子奇教授与陈家宁博士联合发起,特别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韦岗教授莅临出席。工作坊以“多维视角下的泰然与幸福感建构”为核心议题,来自大湾区人文社科、人工智能、医学、艺术等多元领域的16位学界专家和多位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围绕跨文化对话、学科交叉融合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探索当代社会心理建构的创新路径。


工作坊与会成员


活动伊始,韩子奇教授以海德格尔哲学与《周易》为切入点,阐释中文“泰然任之”与德语 Gelassenheit 的内在关联及张力。他指出,Gelassenheit 倡导摒弃“主体强求”的思维,摆脱对事物的过度掌控,回归人与世界的本真共生,形成对技术“可用可不用”的从容态度。在“泰然”心境中,个体方能突破认知局限,自主抉择而后“任之”,为探寻幸福感开辟新路径。王嘉宝博士则向与会学者系统介绍《易经》底层符号体系,从阴阳二爻的基本读法,到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生成叠加规律,特别补充了“泰否”两卦的卦象解读方法,为跨文化哲学研讨提供了经典文本基础。



韩子奇院长发言



王嘉宝博士发言


陈家宁博士的分享题目是“宗教对哲学幸福感之扭曲,及其超越”。陈博士以汉传佛教和道教为例,指出宗教实践对哲学幸福观造成异化现象。他认为宗教组织若要存续需要一系列标准化仪式,然而在日常实践当中,部分人会误把布施、祈福、炼丹等手段认为是终极目标。宗教通过制度化实践将哲学幸福观异化为功利性手段,唯有通过批判性反思并回归原初智慧,才能实现真正的精神超越与幸福。



陈家宁博士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韦岗教授,分享了 “AI 音乐美育:创新与实践”,这是他们团队正在探索的“AI时代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韦岗教授先讲述了历史上众多科学家与音乐的渊源,比如管仲、毕达哥拉斯,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音乐里的科学规律,拉近了科学与听众的距离。接着他谈到偏远地区面临的美育难题:音乐老师稀缺,乐器也不足,很多孩子接触不到正规音乐教育。针对这个问题,韦岗教授团队用 AI 技术研发出了“声手谱”。这个新工具生产成本不高,却非常实用,孩子们不需要昂贵的乐器,仅凭简单的语音和手势交互,就能快速认识音乐符号、找准琴键位置。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实实在在地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有机会感受音乐的魅力,收获学习的快乐。最后,韦岗教授播放了清华大学广州校友会制作的《Hi,AI 音乐》短片。画面里,孩子们在 AI 的辅助下认真学唱歌、弹曲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些原本缺少音乐教育机会的孩子,因为 AI 技术,第一次离音乐这么近。看着短片里孩子们幸福的模样,在场不少人都深受触动,真切感受到科技为教育带来的温暖改变。


韦岗教授发言


工作坊现场亮点纷呈,来自香港岭南大学跨学科学院黄炳礼音乐与演艺部的叶剑豪教授与黄峪博士,联袂带来题为《五感六艺七情八卦:跨代共融幸福感》的专题分享。


黄峪博士首先解读了 “五感六艺七情八卦” 这一命题的文化渊源与核心内涵,随后详细介绍了其所在教研团队在社区实践中,如何通过搭建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知识共享平台,推动跨区域、跨代际的共融互动。他们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证明,在 “五感体验”多模态融合实践的基础上,借鉴BNBU“六艺实践”,则能起到“七情共鸣”的效果,切实促进不同年龄群体的幸福感提升。在分享尾声,她也特别提到,深入挖掘《周易》中 “同人卦” 与 “大有卦” 的哲学智慧,对实现群体关系 “元亨”(大通顺利)的理想状态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并借此呼吁参与此会的几所高校相关机构,连手共建大湾区研学网络。



黄峪博士发言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谭练博士带来《传统美术符号的跨文化转译:从焦虑疏解到幸福感建构》专题分享。她指出,传统符号中蕴含的视觉秩序 —— 如对称构图、重复纹样等形式法则,本质上为现代人提供了心理锚点:当无序的视觉元素以规律化形态呈现时,观者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在心理层面构建稳定的认知框架,实现非药物的焦虑干预。而自然意象与吉祥隐喻的符号系统更具情感赋能价值,通过文化记忆触发积极联想,让人们在符号感知中重拾自然之美与生活希望,进而夯实幸福感的心理基础。针对跨文化转译的实践路径,谭练博士强调 “激活美术符号当代疗愈力” 的核心要义:通过传统纹样的解构重构、文化语境的有机融合及现代表达的创新突破,让古代文字“福”、葡萄(寓意“多子”)等传统符号,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转化为疏解焦虑的视觉疗愈方案。这种从文化传承到心理疗愈的价值转化,既让古老符号焕发新生,也为现代人群的幸福感建构提供了兼具历史厚度与创新活力的视觉解决方案。



谭练博士发言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聂渡洛副教授以《荷马史诗》中与反映时人之医学知识的片段(提丢斯与埃涅阿斯交战)为开端,继而进入以阿斯克莱匹奥斯(Asclepius)崇拜为代表的巫医传统,最后尝试展现艾奥尼亚哲学与以克罗同的阿尔克迈翁与科斯的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理性医学的诞生之间的复杂关联。聂渡洛副教授希冀以此进一步描绘古希腊理性医学(乃至音乐、数学等)与其背后承载的宗教与哲学传统之间互斥、互融的动态思想地图。


聂渡洛副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冯黎副主任医师与杨达雅主任医师带来《医学生的幸福感》专题报告。冯黎副主任医师阐释道,幸福感是基于主观体验的综合状态,涵盖健康(health)、快乐(happiness)与价值实现(prosperity),具体可细分为情感(emotional)、身体(physical)、社交(social)、职业环境(workplace)及社会层面(societal)的五大福祉维度。尽管医学生需长期坚守医院临床一线,但社交关系带来的情感支持仍是其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她援引数据指出,全球范围内医学生的幸福感现状严峻。报告中,冯医生还系统介绍了幸福感理论模型,重点解析 PREMA 模型的核心要素: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沉浸投入(Engagement)、正向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意义追寻(Meaning)与成就体验(Accomplishment)。通过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分享,她带领观众深入理解医疗行业不同场景下的压力源与幸福感构建路径,为改善医学生职业福祉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考方向。


冯黎副主任医师发言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叶佳颖博士带来《以乐养心、以礼修身:雅乐教学中的身心安顿与幸福感培育》专题分享。叶佳颖博士结合多年雅乐教学实践,向听众抛出深刻叩问:学生眼中的快乐究竟为何?若一切快乐仅为忘忧,是否意味着内心不安尚未化解,而非真正的身心安顿?她指出,日常语境中幸福感与快乐常被混为一谈,而在雅乐教学体系里,二者存在本质差异 —— 雅乐课程并非追求瞬时的感官愉悦,而是通过系统性的音乐实践,引导学生在旋律与礼仪的浸润中稳定内在,逐步构建可持续的幸福感。叶博士阐释道,从《诗经》乐章到宫廷雅乐,其 “中正平和” 的韵律特质,本质上是通过节奏、旋律与礼仪的协同作用,帮助学习者在反复练习中形成内在秩序。这种由雅乐滋养的心理状态,超越了浅层的情绪满足,最终指向儒家所倡导的 “致中和” 境界 —— 让幸福感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情绪体验,而成为可被长期持守的生命状态。



叶佳颖博士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昀教授引导观众探讨《寻找新的幸福感:数字美学探源》的议题。李昀教授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切入:“什么是美?从自然美到艺术美,再到游戏美学,人类对美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范式转变?”她通过系统对比阮思慈能动美学的三大核心理念(“自我与世界的协调”“无功利的功利性”“非实用的实践性”)与康德自然美学体系的四大命题(“无功利的愉悦”“自然的合目的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诸官能的协调: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带领观众穿透美学理论的迷雾,聚焦数字时代的审美革新。在互动探讨中,李教授着重解析游戏美学对传统美学框架的突破:当虚拟交互场景中的 “美” 不再依赖自然物象或艺术再现,而是通过玩家与系统的动态博弈生成,这种全新审美范式如何重构“美”的定义?而 “well-being”(幸福感)在游戏化情境中,又因“自我与世界的实时协调”“非功利体验的沉浸式满足”等新特质,被赋予了怎样的当代内涵?她指出,游戏美学所开创的“交互性审美 - 幸福感建构”路径,正让“美”从静态观赏转向动态共创,为数字时代的人类福祉提供了融合技术理性与人文感知的新思考维度。



李昀教授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娉教授带来《以水为媒:大湾区水文化赋能现代幸福生活新图景》专题分享。苏娉教授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水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为期两年的广州村落田野调查,揭示水域资源、空间布局与历史遗产对现代幸福生活的深层影响。她以两个典型村落为样本,剖析用水来源的多元化体系与用水空间的多样化形态——从百年古井与社区公共生活的深度融合,到池塘、码头等水文化地标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塑造,这些看似日常的水元素,实则是维系地区文化认同与集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在调研中她发现,水井不仅是实用水源,更成为村民社交互动的情感枢纽;而池塘畔的休闲娱乐、河涌边的节庆活动、码头承载的商贸记忆,均以水为媒介,构建起兼具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的幸福图景。苏娉教授指出,大湾区水文化中 “因水而聚、依水而兴” 的生存智慧,正通过空间叙事与文化传承,为现代都市人群提供着破解幸福感困境的本土方案 —— 当钢筋水泥中的个体重新连接水的记忆,便能在流动的文化脉络中寻回人与环境、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苏娉教授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岳玲博士带来《技术异化与诗性救赎 ——<华氏 451> 与庄子哲学的跨文化对话》专题分享。马岳玲博士指出,雷・布莱伯利的《华氏 451》与庄子哲学在批判技术异化层面形成深刻共鸣,二者共同揭示了技术异化从 “外在技术控制—制度行为规训—内在心灵钝化”的递进过程。小说中焚书灭智的反乌托邦社会,与庄子所斥责的“机心”泛滥之世具有惊人相似性——皆以效率至上为由,消解人类精神的深度维度。她进一步阐释,庄子哲学强调通过 “身体技术演练” 实现感知觉的本真回归(如庖丁解牛的技艺美学),这种对 “本源生命护持” 的理念,恰与《华氏451》中以记忆藏书对抗技术霸权的叙事形成呼应。两部作品虽跨越两千余年时空,却在“人的救赎”命题上达成共识:真正的反乌托邦抵抗,在于技术霸权中守护庄子所言“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心灵自由——当机械复制时代将世界简化为可量化的对象,唯有重拾诗性感知与哲学思辨,方能在技术异化的深渊中锚定人之为人的精神坐标。



马岳玲博士发言


工作坊的最后一位讲者是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大三学生韩炫玥,她带来的分享题目是“女性的泰然:剑舞流变中探寻历史中女性主体性的显现”。韩同学聚焦先秦至汉唐的剑舞历史源流,试图将“泰然”的解释权交还给历史中被迫隐身的女性群体,通过梳理女性从被凝视的“物”到执剑而立的“人”的蜕变历程,探寻女性特有的“泰然之态”。分享最后,她还带来了融合易经卦象元素的剑舞表演,精彩绝伦。



韩炫玥同学发言及表演


此次工作坊在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中落下帷幕,学者们的研讨为泰然与幸福感建构提供多元视角,青年学子的创新展示亦为传统智慧注入当代活力,共绘人文与科学交融的思想图景。


撰稿:叶敬天

图片:芦冠中 韦安淇 韩炫玥

审阅:陈家宁 王嘉宝 崔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