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纪录片研学之旅:点燃BNBU学子跨文化叙事热情


    在塞尔维亚Zalet艺术节的放映现场,媒体与传播学专业大三学生陈炫汝第一次将自己的作品带离课堂,呈现在国际观众面前。紧张,不安,对完美的期待,各种复杂的情绪萦绕着这位年轻的制作人。然而,当她的纪录片,一个关于女性卫生巾健康风险的故事被放映后,观众用诚挚的赞美与掌声回应了她所传递的这一重要议题。

    当观众主动分享观影感受时,我哭了,陈炫汝说,我的作品引发了跨文化共鸣,这让我真正理解了故事的力量。



    陈炫汝是BNBU(北师香港浸会大学)12名获邀入选本届艺术节展映作品的学生之一,也是BNBU首届塞尔维亚纪录片创作研学项目的5名学员之一。这场为期两周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由BNBU与塞尔维亚著名艺术家科瓦切维奇(1934-2010)的三位后代共同策划,并与一年一度Zalet艺术节同期举行。


    心灵相通的时刻如此美好


    BNBU传播系实务教授Jocelyn Ford教授和助理导师陈钰滢的带领下,学生们在兹拉蒂博尔山脉的静谧中采风,也在贝尔格莱德的喧嚣中穿行。不同于传统的海外暑期课堂,这次研学没有固定教室:艺术工作坊、健身龙表演、与职业篮球运动员和最高法院司法人员的深度对话......所有体验都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最珍贵的是那些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媒体与传播学专业大四学生马天欣在回忆道,展映时,有人会为年轻导演的热忱与真诚落泪;我也被当地人对信仰的虔诚深深打动……那些心灵相通的瞬间,真的太美了。



    陈炫汝(右一)对观众们对其纪录片的热烈反响感到有点不知所措



    移动课堂:每刻都是学习机会


    这场研学,仿佛是一堂流动的课堂。每一次对话、每一场落日、每一顿共餐,都是生活本身带来的学习机缘。学生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愈发细腻,在繁杂中抓住了当下——无论是临时学习舞龙带领观众一起舞动,还是在乐队表演中即兴合奏中国民谣。大家毫无拘束地共同创作,临时加入乐队即兴表演长笛的来自媒体与传播学专业大三学生邱子懿说,这是真正的灵魂共鸣。艺术节还吸引了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的关注。接受采访时我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学生,更是文化使者,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大四学生李雨珊表示。Jocelyn教授在采访中提及,年轻人需要走出舒适区,与各国青年交流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


    一次山顶漫步,意外转变为一场即兴教学——学生学习如何勘察采访地点、采集环境音以融入纪录片创作

    Zalet艺术节开幕式上,大三学生陈炫如(中)表演健身龙,大学全国舞狮冠军马天欣(左)为她击鼓伴奏

    媒体与传播学专业的赵静涵在Zalet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健身龙

    媒体与传播学专业的邱子懿时隔七年在塞尔维亚重执长笛,与当地音乐家即兴合作完成了舞台演出

    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正在采访BNBU学生:媒体与传播学专业陈炫汝(左一)

    与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李雨珊(左二)


    与此同时,纪录片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艺术节展映了来自波黑、尼泊尔和BNBU的七部学生作品。李雨珊与波黑导演关于放映的观察型纪录片的交流,让她意识到多元文化相遇并生长于对话中《哭灵人》的导演通过线上互动,让国际观众得以透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细腻与深邃。他们不仅非常感兴趣,还提出了深刻问题,导演刘相臣惊喜地表示。


    电影《哭灵人》导演团队通过视频通话问答环节与观众探讨影片创作。BNBU学生为包括塞尔维亚、

    波黑、德国及俄罗斯观众在内的国际群体展映了他们制作的七部影片。


    当地观众对BNBU学生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媒体》、《虚假的伊甸园》、《无力,但......》等作品呈现出真诚的视角。艺术节策展人伊内拉·科瓦切维奇赞叹:这些年轻创作者不只是讲故事,而是邀请你进入他们的世界。据分享,有些观众为讨论这些影片内容直至凌晨四点。



    镜头背后:记录真实的塞尔维亚


    在展映与舞蹈的间隙,学生们仍然忙碌着,他们调研,拍摄,捕捉新鲜的故事。一组跟随前职业篮球运动员约万·斯特凡诺夫的步伐,记录他抛却城市生活,扎根森林的日常。他在自然中种植、饲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分享的人生哲学特别打动人。该片导演马天欣说。团队一行人从清晨就跟随他拍摄,甚至冒雨陪同他上山放羊。这比上任何媒介课都有用,真实的场景比校园里拍片子难多了,也收获多了。


    学生们正在拍摄前职业篮球运动员——现转型为农夫与瑜伽老师的约万·斯特凡诺夫,

    他坚信人类需要重新融入大自然


    另一组跟随东正教马赛克艺术家米尔亚娜·米利奇,聆听她守护塞尔维亚宗教艺术遗产的故事。“她太爱那些马赛克了,那是她的精神力量,支撑她度过每一个低谷。”陈炫汝说。邱子懿补充道:“我们去看她在教堂里的作品,阳光刚好落在那块马赛克上。一想到她对马赛克的爱,突然懂了我们为什么要做纪录片。”


    圣马可教堂中米尔雅娜·米利奇创作的马赛克作品(右侧橙色人像部分)


    还有一组走进贝尔格莱德最大的中国批发市场“欧亚”,探索当地的华人社群。她们发现,这里的移民生活与发达国家的经历截然不同,面临着更多的融入挑战。“这让我们思考社会阶层如何塑造移民经历。”李雨珊说,“他们所成长的语境造就了防御性心态,于是对周遭世界的弃绝成了一种生存惯性与策略。”


    拍摄与展映之余,学生们还体验了1842年发明的蓝晒工艺,用野花创作“蓝图”。随着阳光洒落,化学物质渐渐显现出图案,“科学就这样孕育出属于它的诗意,”李雨珊举着渐渐显现的作品感叹道。在画廊厨房里,学生们做了中餐,和当地人交流菜谱,又一次拉近着彼此的距离。


    策展人伊内拉·科瓦切维奇(左)指导学生制作蓝晒作品

    阳光下学生们的蓝晒作品

    BNBU学生精心准备了一顿中餐,与策展人亚历山德拉·科瓦切维奇(左侧站立者)

    及受访的马赛克艺术家米尔雅娜·米利奇(右侧站立者)共享



    “不止学习纪录片,更在学习了解生活”


    在返回中国前,团队还一同游览了贝尔格莱德。马天欣感慨:“兹拉蒂博尔非常宁静,满是自然与故事;贝尔格莱德则更加热闹,塞尔维亚的这两面都让人着迷。”收拾行李时,学生们带回的不仅是拍摄素材、蓝晒作品和纪念品,还有叙述的新技能,以及对友谊与跨文化联结更真切的理解。“这不止是研学,”陈炫汝说,“这更让我们明白,最好的故事永远来自我们共同经历的时光。” 和其他暑期项目相比,这个塞尔维亚纪录片创作研学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沉浸式体验”——课堂上的知识,全部在实地的每一刻中深刻领悟。 就像陈炫汝说的:“在这里不止学习纪录片,更在学习了解生活。这样的课,一辈子都忘不了。”


    本次研学之旅在贝尔格莱德圆满落幕,学生们和当地居民友好交流,

    了解更多关于塞尔维亚和这个城市的故事




    撰稿:马天欣、李雨珊

    编辑:陈钰滢

    最后更新:2025年08月29日 11时2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