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6日,国内社会学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会议——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于成都召开。在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主办的“影像社会学论坛”中,BNBU人文社科学院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CCGC)的李雨珊同学作为唯一一位本科生发言人,受邀汇报其虚拟现实研究项目,展示了当代青年学子对社会记忆与技术交汇的前沿探索。
7月5日中国社会学会开幕式上,各高校学者齐聚一堂
李雨珊同学此次展示的研究课题为《重塑集体记忆:VR作为召唤数字幽灵的媒介》,该课题由其与CCGC的助理教授李孟祺共同完成。研究聚焦一款由李雨珊本人参与开发的沉浸式VR游戏,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叙事与三维高斯投影(3D Gaussian Splatting)技术,复原中国城市中濒临消逝的文化景观。玩家可在虚拟城市中游历,随机触发他者记忆片段,这些片段来自团队对地方居民的实地访谈,涵盖图像、视频与口述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比如,游戏中的一个还原场景是香港的寮屋区。寮屋区曾是贫困家庭的栖息地,后由于安全隐患引发火灾,造成该区域的损毁。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数字重建,游戏实现对集体创伤的复原,让玩家能够穿越时间的缝隙,与逝者重逢。
VR游戏示意图
该研究结合了德里达的“幽灵”隐喻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提出“数字幽灵”(digital specters)概念。研究认为,VR中的记忆不仅是过去的简单复现,它是幽灵般不可捕捉的存在。它对当下主体进行持续的缠绕与召唤,促成了一种“混合主体性”,使玩家成为一个包含自我与他者经验的中介体。在这个过程中,虚拟现实揭示了历史本身的非统一性,将集体记忆物质化为一个被不断被“重新观看、重新经验、重新理解”的过程性存在。
论坛现场,李雨珊同学的发言受到在场学者的积极评价。来自社会学、人类学、媒介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与会学者对该课题表现出浓厚兴趣,对VR叙事的媒介特性、田野中的文本厚度、以及“非人/非生命主体性”的后人类哲学等方向进行了激烈讨论。
李雨珊同学参会现场照片
据悉,该VR项目此前已作为艺术实践作品,受邀在香港艺术中心、横琴文化艺术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等多地展出,并获得央视新闻的报道。李雨珊同学也因其在数字媒介与社会记忆研究中的突出表现,接受了广东广播电视台的采访。
她表示,学术训练与艺术创作的双重路径,为她探索技术与情感经验的交汇打开了新的通道。此次参会经历不仅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进一步坚定了其在记忆研究领域深耕的学术志向。
VR项目展览现场
撰稿:李雨珊
图片:中国社会学年会、罗政瑞、陈力
审阅:李孟祺、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