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享
1. Echo-从德语到德国
2008年,我还是一名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我十分欣喜地发现通识课程提供德语这门课。没有任何犹豫,我选择了德语……
从德语到德国
早在进入UIC时,我就对德语和德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我之所以能去往德国,却是因为UIC。
2008年,我还是一名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我十分欣喜地发现通识课程里有提供德语课。没有任何犹豫,我选择了这门课。我从德语1开始学习德语,每个星期的课程时间不足两小时,但我却整整学习了四年德语。根据学校规定,通识课程的上课人数如果少于十人,那么这门课将会被取消。当我学德语4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但十分幸运的是,无论是老师Katharine,还是学生,我们都没有放弃。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课堂上的欢声笑语,以及和老师一起感受德国文化的那一份愉悦。
毕业后,我在家乡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前往德国的想法总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所以,我还是决定去往德国。我申请了德国的研究生课程,去到了德国中部的一个小镇。就像所有的留学生一样,尽管前路充满着未知,但满怀着好奇,喜悦和雄心壮志,我开启了崭新的留学生活。我的课程是英语授课,这在当时的德国大学中并不常见。我对德语的掌握仅停留在日常交流的层面。起初,这给我的生活带了一些困难,但之后,却成了一项优势。这激励我去学习德语,结交不同的朋友,感受当地的生活,并尝试着融入其中。
研究生毕业后,在大学朋友们的帮助之下,我得了一份在法兰克福的工作机会。与此同时,我也有机会住在当地的一个寄宿家庭。前往一个大城市,不再享有学生的身份以及“特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幸运地是,我愿意去尝试各种可能,并且总能寻求到一些帮助与支持。在德国学习、工作和生活近八年后,我更加了解德国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自信和得心应手。我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留学生。
我的一位教授曾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比喻,德国人就像椰子一样,外表虽十分坚硬,内心却是柔软的,你只需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我想,对于每一个身处异域文化和异国他乡的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最后,对那些计划出国留学,或者正在追梦路上的UICer, 我衷心祝愿你们一切顺利,祝你们好运——ich drücke euch die Daumen.
Echo (Xinlan) Zhou, 11.09.2021
2. Jenny’s Exchange Experience in Pforzheim University 2021 (2021春季学期德国Pforzheim University交换分享)
我是英语专业,但Pforzheim University主打的是商科,所以我在这里上的比较多得是选修课,重心更多放在学德语上。不过也上了许多有意思的课,如跨文化交流,欧洲一体化的挑战和前景,德国艺术历史课等。有点遗憾的是没有机会线下体验课堂,但线上上课确实很flexible,让我有更充裕的空间安排自己的时间。这里的交换课程不是很紧张,相对UIC的学习压力来说要小很多,比如我周三周四是没有课的,在这期间我就有很多时间整理自己的事情或者出去玩。More…
(Read more please clicl link https://ido.uic.edu.cn/info/1026/1420.htm)
3. 愿我们终能再次相见 - 罗岱怡 University of Vienna, summer programme 2018
University of Vienna
南十字星下,是澳洲的冬;北十字星下,北极的风,吹过阿尔卑斯山的谷缝,将斑斓的一个月吹入了我们各自的生命中。More…
愿我们终能再次相见
南十字星下,是澳洲的冬;北十字星下,北极的风,吹过阿尔卑斯山的谷缝,将斑斓的一个月吹入了我们各自的生命中。
2018年7月14日-2018年8月13日,全世界20多个国家共100多名学生在Strobl这座安逸恬淡的小镇相遇,彼时还未知等待我们的将是如何的生活。
Orientation—敲开文化交流之门
Orientation是所有人第一次的正是相见。大家西装革履、长裙曳地令人耳目一新、奥地利传统服饰惊艳四座。教授们坐于前排详细介绍各自的课程,他们或任教于维也纳大学,或供职于欧盟,岁月的洗礼映照于他们饱含睿智的双目,周身萦绕着铅华洗尽的返璞归真。真正来到于课堂,其博学与风雅也令人感慨万千。
Lectures—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European History Since 1815课题横跨欧洲经济、历史、政治、文化,哪怕是种族歧视问题亦或各国宗教研究也无话不谈。四周时间的德语课生动有趣,口语与实践并重,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后的Tutorial也认真负责,tutor给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亦师亦友的关怀。European Union Law更是打开了了解欧盟法律体系的一扇窗。虽然作为非法学学生听课会有不明了之处,但意识到自己对事情一无所知时,恰是向知识迈进了一步之时。“学习他人如何学习,也是一种学习。”
Seminars—览万家之言,博采众长
参与的第一场研讨会课题与朝鲜有关,不得不说听欧洲人评价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有着难以言喻的奇怪,更奇怪的是看ABC关于朝鲜难民偷渡到中国的纪录片,其中刻画的中国延边地区和朝鲜都较为落后。
作为中国人坐在席位上,多少会为祖国而不甘。很难说外媒究竟会以一种什么方式呈现中国,而一代代成长的国外学生经受媒体洗礼后又会因此而如何看待中国。
研讨会站在一个民主政体优越的角度看着朝鲜,介绍的内容和在国内所耳闻的朝鲜类似:封闭的环境、过强的集权以及没有自主权的人民。
教授用dynasty来形容世袭的朝鲜,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或许朝鲜与世隔绝幸福指数也能很高,或许他们打心底遵从着每一代领导人;又或许他们真的向往外面的世界又或者两者兼有之。
此次研讨会的倾向性显而易见,唯一能认同的在于一位教授的最后所言: “People relies on their systems and you can’t make sure that your systems won’t be questioned.”
第二场参与的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各界专家学者齐聚学校阐述AI对行业未来的影响。法律、信息、医学、艺术专家均分享了其最前沿的观点。
China Night—从五千年历史的洪流里走来
从衣的ppt介绍;食的茶、粽子、猪肉干、鲜花饼、牛肉丝、甚至辣条、枇杷膏品尝;住的明信片照片介绍;生活的筷子夹豆子比赛以及折扇分享;文字的取中文名毛笔字练习和biang字试写到文化的脸谱以及中国结介绍,过去因“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习以为常的中华文化喷薄而出。
内地港澳台湾的朋友们一起介绍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渊远无论何时都能跨越时空跃然眼前。在我们被西方文化吸引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在吸引着他人。
过去高中政治课总说要做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时至如今才深刻领悟其内涵。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是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之地,当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你我都在文明的湍流里一往无前。
如果你问,奥地利的这一个月令人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的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进步的空间,是天地世界的宽广,是生命的无数种可能。如果把生命拉成一条时间线,从0-100岁一共100年,前20年的学习,20-60岁的工作,60岁以后的岁月静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程,是不是除了按照时间线升级打怪-学习工作结婚生子退休离世之外还有其他的活法?还是说要到了垂垂老矣之际遗憾年轻时未完成的愿望?如果人生长度有限,那其广度可以是无限。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修炼灵魂。
如果你问,这一个月是什么?
它是渡轮开过Wolfgangsee波光粼粼的湖面;是Strobl镇里人对你微笑时头顶恰好洒下的阳光;是湖边可以晃上几小时的躺椅;是在中央公园眺望远方时的“曾波潋滟远山横”。是当时皱着眉头说难吃的奥地利菜;是现在怀念的Stiegl柠檬味啤酒。
它也是巴伐利亚王宫里璀璨的灯火;也是镇里夜空中的渺远星河。是舞池里的江南Style,也是喜欢的人举着酒杯与你擦肩而过暂停的时间。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哪怕结局是离别,也无人曾后悔遇见。
今后的万家灯火里有你一盏,南北十字星下你我感受冬夏之别。海风会将祝福带去你身边,愿我们终能再次相见。----罗岱怡
Other testimonials
区芷菱 /林欣怡 / 严栩杰 University of Vienna, summer programme 2019
视频: University of Vienna, 2019 演示文稿:PPT
胡修齐 HU/XIUQI DBM(Finance) Pforzheim University Germany
HU/XIUQI Pforzheim University Ger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