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文学硕士传理学专修课程“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举办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南方日报资深记者、南方+珠海教育频道内容负责人、传理学硕士2023届校友冉小平,以“破局 · 融合 · 生长——人机协作时代,媒体人当如何与AI共舞”为题,分享了其在媒体融合一线的实践与思考。本次讲座由传理学专修课程主任李璐玚博士主持。

李璐玚博士与冉小平记者探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挑战
讲座伊始,冉小平记者以南方报业的转型实践为例,系统介绍了媒体融合的探索路径。他阐述了南方报业从传统媒体到融媒再到智媒的战略布局,分析了“南方+”客户端作为样板产品的经验。他指出,真正的融合不仅是建设平台,更涉及内容生产、产业拓展与内部机制的全方位革新。
冉小平记者进行讲座分享
随后,冉小平记者将视角转向一线记者的个人转型,结合自身创作百万级爆款内容的经历,分享了实战方法。他强调“用户思维”是核心,并通过“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这“三问”来确保内容高质量。此外,他还通过真实案例,系统介绍了从重点选题策划到构建智能传播矩阵的全过程,并讲解了如何运用AI工具包实现人机协同、提升工作效率的具体方法。
冉小平记者进行讲座分享
基于丰富的经验积累,冉小平记者总结了对于媒体融合的六点思考。他提醒同学们要避免“时间陷阱”,并准确判断传播趋势,同时指出“传播力”是融合成效的“第一性原理”。他鼓励大家保持学习热情,并强调扎实的采写编评基本功依然是媒体人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建议从业者应持久专注,从小切口深挖出大价值。

提问环节学生与冉小平记者互动
在讲座的最后,冉小平记者引用了《<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中的名言:“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如果你没有受伤,你就没有尽力。不过这种痛苦应该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就是创作完成后,从一篇成功作品中产生的深切满足感。”这番话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共鸣。

课间学生与冉小平记者互动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在互动环节提问踊跃,就传统媒体的内容创新、融媒体平台的发展等话题与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仍意犹未尽,与冉小平记者继续探讨。整场讲座案例详实、见解独到,既有行业层面的洞察,又包含一线实战经验,为在座师生理解媒体融合的现状与趋势提供了扎实的参考。

冉小平记者(右二)、李璐玚博士(左二)等人合照
冉小平个人简历:
南方日报记者、南方+珠海教育频道内容负责人、北师港浸大传理学硕士2023届校友。曾创办国内首份晚报建设行业内刊,作品多次斩获省、市级新闻奖。兼任珠海市人民政府督学、市教育系统特邀监督员、香洲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侧重活动策划、深度报道和爆款网文撰写。曾创下单篇稿件单网流量100w,主导生产多个100w+现象级传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