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中国美学之哲学和跨文化的参照系中国美学之哲学和跨文化的参照系

10月28日下午,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荣誉教授、著名汉学家卜松山(Prof. Karl-Heinz POHL)应邀为传播系师生带来题为“中国美学之哲学和跨文化的参照系”的讲座。讲座由Markus Georg Thomas HEIDINGSFELDER博士主持,现场气氛热烈。


卜松山教授分享关于中国美学的见解


讲座伊始,卜教授从学科源流切入,指出“美学”作为一门认知性学科由西方学者提出,并于晚清传入中国。他强调,理解中国传统美学不应简单套用西方偏好,而应回归其自身的语言与思想土壤。卜教授进一步阐释,中国美学根植于象形文字,其表达方式多借助意象,与西方论述性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在解析汉语“对仗”结构时,卜教授以文言文为例,说明其不仅是修辞手法,更与“阴阳”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唯有把握对仗,方能理解文意。


卜教授向观众们讲解“对仗”结构


在第二部分中,卜教授系统梳理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深刻影响。儒家强调“礼乐和谐”,引申出“诗言志”“文以载道”等艺术与道德相统一的观念;道家则崇尚“含蓄”表达,体现出一种“无艺术的艺术”境界。卜教授特别指出,“神、天、气”是中国美学中三个核心范畴,其背后蕴含的艺术创造力,需通过长期练习与模仿方能领悟。此外,他也简要提及佛教“色空”辩证观对中国审美观念的渗透。

接着,卜教授转向跨文化视角,探讨西方影响下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他表示,“Aesthetics”被译为“美学”本身即是一种创造性误解,现代中国美学常被理解为“美的学问”,被视为文化最高尚的象征,而非纯粹的学术科目,这一认知与20世纪初西方美学传入时的滞后性有关。

讲座尾声,卜教授以歌德的诗句作结,为这场横跨东西的美学之旅画上优雅句号。

在互动环节,师生踊跃提问,围绕“中国辩证法的特质”“西方文学与美学的分野”等议题与卜教授展开深入交流。讲座结束后,Markus Georg Thomas HEIDINGSFELDER博士向卜松山教授赠送纪念品,整场活动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卜松山教授与Markus Georg Thomas HEIDINGSFELDER博士合影留念


                                                                                                                                                                                  撰稿/摄影 | 郑之钰

Last Updated:Nov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