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至20日,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BNBU)传播学系主办了“互动叙事大会”,会议由国际媒介与IAMCR和CCMCR联合协办。大会通过两场主题演讲、四个专题论坛,以及对西山居参访,共同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下,科技与文化如何共同书写互动叙事?
大会组委会成员Dr. Anilesh Kumar
大会组委会成员:孙昊博士
大会组委会成员:李孟祺博士
朱琳教授发表致辞,为大会拉开序幕
与会者一致强调,互动叙事的探索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新奇。人工智能、设计流程、文化遗产与玩家社群如今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叙事生态系统。
Jussi Holopainen 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经典重释——以〈红楼梦〉为例》为题,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在不削弱文化细腻性的前提下,为经典文学创造新的阐释方式。他指出:人工智能并不是取代解读的“黑箱”,而是一位“设计合作者”,促使研究者和设计者做出更清晰的诠释选择。
Jussi Holopainen 教授的演讲:《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经典再造:以〈红楼梦〉为例》
Peter Nelson 教授探讨了媒体墙如何成为游戏空间,并将公众重新定位为参与者。他的结论是:当建成环境变得可玩时,城市叙事会从奇观转向共同创作。
Peter Nelson 教授向BNBU的学生提问
两场主题演讲共同勾勒出大会的主线:叙事的能动性不断向外扩展——从设计者到系统,再到观众——但始终与文化语境紧密相连。
论坛一: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
聚焦机器辅助与沉浸式媒介如何拓展玩家的叙事参与,同时也提出了设计伦理与文化特异性的挑战。与会学者强调:在技术能力快速增长的同时,更需保持在地价值的可见性。
(香港城市大学陈家乐博士与何成智博士参会)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Kara Chan教授和Shing Chi Ho
论坛二:社群与数字媒体
探讨从城市传播到草根艺术的多样性案例,呈现出“社群作为意义共创者”的图景。与会者指出:叙事的生命力不仅依赖出版,更取决于实践与参与。
(西交利物浦大学张继禹博士与王庆宁博士参会)
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Jiyu Zhang博士和Dr Qingning Wang博士
论坛三:中国的电子游戏
从文化遗产、日常游戏实践到设计选择,讨论了当代中国游戏世界的多重面貌。与会学者强调,不应将传统仅仅视为装饰,而应理解为一个由玩家持续重塑的生命系统。
论坛四:特别专题——《黑神话:悟空》
基于《黑神话:悟空》这一现象及游戏,论坛综合探讨了中国神话、游戏技术与该游戏的全球接受度。与会者认为,《黑神话:悟空》正处于多重张力的交汇点:真实性与可出口性、奇观与机制、本土自豪感与国际关注。
毕业于BNBU的Jingyan Lin同学
大会还组织了对知名游戏企业 西山居(Seasun)的实地参访,将理论与产业实践相结合。
在“游戏叙事设计分享”环节,拥有近20年从业经验的孙多良老师结合武侠、机甲与ACGN等系列的开发案例,系统梳理了叙事设计的长期演化。他特别强调:微观的文化细节(如命名、建筑、战斗节奏)如何累积并转化为世界观层面的真实性,以及机制设计如何在减少过度叙述的同时,更有效地承载叙事。
参会者还体验了AR互动装置
参会者在西山居合影留念。
在本次会议中,一个清晰的趋势逐渐显现:意义的生成正逐渐成为一种底层机制。人工智能模型、社群平台与各个工作室的工作流程正在共同塑造故事的创作、阅读与体验方式。对于研究者、教育者和产业界而言,挑战在于如何在不丧失文化信号的前提下扩展创新规模,并面向那些不仅仅是被动消费叙事,而是主动参与并完成叙事的受众进行设计。
撰稿:陈璐
摄影:陈钰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