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10:05
文学作品创作背后都有哪些故事?作家如何抵御孤独感?11月15日,应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之邀,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的六位作家来访UIC,进行“书写世界”作品朗诵会,与同学们分享创作心得。这是UIC第五次举行国际作家作品朗诵会。
作品朗诵交流会现场
作家们在现场朗诵自己的作品。土耳其作家梅莎·雅尼娅首先用土耳其语及英语朗诵了自己创作的小说片段以及诗作《夜之驿站》。印度尼西亚作家阿斯玛·纳迪亚则朗读了《没有窗户的房子》,表达女性对于权利的渴望。
土耳其作家梅莎·雅尼娅
印度尼西亚作家阿斯玛·纳迪亚
美国诗人布莱恩·金·史蒂芬同时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英文系副教授,教授诗歌与新媒体课程;他在现场朗读了具有新媒体视角的诗作《你可以免费看我的牙齿》。
美国诗人布莱恩·金·史蒂芬
尼日利亚女作家米娜·莎乐美作为一位广受赞誉的女权主义者,朗读了描写2013年蒙罗维亚妇女们为争取停战而举行的游行抗议的作品片段《奥雅神学——从诗的角度看非洲女权主义》。
马来西亚青年作家龚万辉则分别用闽南语及汉语朗读了自己的诗作及小说《浴缸》选段,引起了在场同学的共鸣。
中国作家林白最后朗读了自己的诗作《过程》,分享了自己时隔三十年再次回到珠海的感受。
尼日利亚女作家米娜·莎乐美
马来西亚青年作家龚万辉
中国作家林白
朗诵环节结束,在场同学与作家们互动,作家们各自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解答,就“创作的孤独感”“新媒体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六位作家均表示,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但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师生投入到作家朗读的作品中
同学与作家们互动
本次朗诵会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院长Charles Lowe主持,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院长宋美璍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香港浸会大学Ms. Diana An也参与会议。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院长宋美璍教授向六位作家赠送纪念品
在朗读作品交流会前一天,六位国际作家与大一英语专业学生见面,互相交流。
六位国际作家与大一英语专业学生交谈
梅莎·雅尼娅(Müesser Yeníay)1984年生于土耳奇伊兹密 尔,毕业于艾格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她的作品在土耳其曾获多项奖,著作有《黑暗也降临》(2009)、《再画出天空》(2011)、《其他意识:超现实主 义及第二新派》(2013)、《在我面前是沙漠》(2014);译作包括《山林里找到我的家》、《当代西班牙文集》。她的诗作也有多种外语版本。梅莎是文 学期刊Siirden的编辑,也是土耳其作家笔会及作家组织会员,现于安卡拉的毕尔肯大学修读土耳其文学博士学位。
阿斯玛·纳迪亚(Asma Nadia)著有50本小说及多本文集,其中七部 作品《渴望朝觐的母亲》、《没有窗户的房子》、《乌米》、《你好北京》、《被遗忘的乐园》、《梦想的伊斯兰学校》和《带头巾的旅行者》被改编为电影登上大 银幕。娜迪亚定期为《印尼共和国报》供稿,2010年获该报选为印尼七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她与伙伴创立印尼笔社,再成立Komunitas Bisa Menulis,协助有志成为作家的青少年,积极推动“印尼妇女写作运动”,并致力设立社区图书馆,提供基层青少年免费的阅读空间。她多次获邀到外地访 问,包括2005年到南韩的韩国文学翻译院、2009年在瑞士拉微尼堡、2011年在巴塞罗拿,以及201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布莱恩·金·史蒂芬(Brain Kim Stefans)1969年生于美 国新泽西州卢琵福市。著有诗集《种族通婚万岁》、《杂牌电脑:沉思录》、《给惜花诗人的话》、《愤怒的企鹅》、《鸿沟》及《自由空间漫画》。文集《时尚的 声音:数码诗学》包含诗作、访问以实验散文,探讨(电脑)演算法诗歌及文化中的角色。他的互动艺术及数码诗包括《航机上自杀》、《星球大战》及《字母的梦 中生活》。他也是影像艺术家、平面设计师、出版人和博客。新作《文字玩意:诗歌与法则》是一本散文集,将由阿拉巴马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现为加州 大学洛杉机分校英文系副教授,教授诗歌与新媒体课程。
米娜·莎乐美(Minna Salami)是尼日利亚及芬兰混血儿,作家与评 论家;创立的网站MsAfropolitan获多项奖、被时尚杂志ELLE选为“十二位改变世界的女性”的其中之一。新作有关未来趋势、性别、气候变化、 城市化等议题,快将出版。莎乐美是杜克大学的全球教育家网络、卫报非洲网络及卫报书网络的成员。她的作品多见于英国《卫报》、《半岛电视台》、《赫芬顿邮 报》,另于尼日利亚版的《卫报》撰写专栏。多次应邀到欧美及亚非多国的活动或大学演讲,曾到之地包括南非、摩洛哥、加彭、尼日利亚、挪威、法国、德国、瑞 典、中国、澳洲、美国等。
龚万辉(King Ban Hui)生于马来西亚,曾就读于吉隆坡美术学院和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目前从事文字和绘画创作。曾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散文首奖、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及散文首奖、海鸥文学奖等。著有小说集《卵生年 代》、《隔壁的房间》、散文集《清晨校车》和书册《比寂寞更轻》。作品收入九歌《九十三年散文选》、《有本诗集:22诗入自选》等。2012年获《联合文 学》杂志选为20位40岁以下最受期待的华文小说家之一。
林白生于广西北流,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同年分配于广西图书馆。1987年调入 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1990年到北京《中国文化报》,1996年起为自由撰稿人,2004年调武汉市文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写作,先诗歌,后小 说。著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北去来辞》获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荣登 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并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部分作品译为日、韩、意、法、英、德、俄等文字出版或发表。
文:姚雨彤(大三 现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图:张兰馨 周春梅
编辑:张兰馨
(来源: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