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晚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个不同分流的毕业生们从课程设置、参加国际会议的经验、跨学科的研究机会,以及如何缓解焦虑,探索自己的专业方向这四个方面分享了他们的心得。
第一位分享者是在香港大学读研的周子骞学长,他的分享主题是如何快速融入ELLS的学习模式。首先,他介绍了TESOL的课程设置,并指出专业理论课的占比会比语言能力课大。TESOL的专业理论课侧重于教学法和老师的课堂交际,语言能力课则侧重于语义学和语用学,主要是分析如何将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应用到教育和历史等其他领域中。而AI的本质也是一种大型的语言模型,所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不一定会被取代,人工智能还是需要依赖于语言本身。第二个则是科研经历,他强调,大一大二不用过早焦虑,认真上课,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大三才会开始系统的学如何做研究,从选题背景到文献综述到数据分析;大四则可以开始找老师询问相关科研信息,是否招聘学生研究助理,并且尝试向人文社科学院申请研究经费。对于实习来说,两到三段已经足够,可以从学生研究助理以及自己的毕业高中找英语教育相关的工作。比赛则可以关注外研社国才杯,最后是学习建议,要重视小组作业,课堂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后多与老师交流。
第二位分享者是正在UCL读研的张思悦学姐,她首先介绍了学校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源,比如,对锻炼口语有很大帮助的book club和English corner, 以及学校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数据库工作坊等。接着,她围绕着跨学科讲述了自己参加联合国举办的一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以及在debate mate担任志愿者的经历,并鼓励同学们往不同的领域多探索多尝试。最后,她认为UIC是一个通往更广阔的舞台的跳板,提供了全球视野以及尝试跨学科研究的机会。
第三位分享者是正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裴尹淳学姐。她指出了三个分流各自的侧重点,TESOL侧重的是英语教学,课堂实践以及教育理论,而这些都为本科生读研甚至读博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EPC则侧重跨文化交流和传媒,LSE侧重文学批评与文本分析。接着她介绍了TESOL专业的升学方向,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去英国、香港、澳大利亚、美国及新加坡等继续攻读TESOL或者Education的研究生学位,也有少部分同学会选择内地考研。如果有读博意向的同学,在本科阶段,除了专业课知识外,还需要关注统计学或者其他与建模有关的知识。
第四位分享者是刚从香港大学毕业,目前在UIC担任助教的方妍学姐。她指出,EPC分流虽然不像LSE和TESOL一样有明确的专业导向,但也有一定的优势。EPC囊括了很多方面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去接触和探索不同的领域的机会。因此,EPC的学生在深造时会有更多选择。她还提到,现阶段的重点是打磨自己的经历,没有必要过分提早焦虑能申请到怎样的学校。而难就业的问题,也不是英专生独有,是现在的就业形势导致的。英专生能做的就是把英语当做一项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一些别的领域的知识或者其他技能。比如说,大四的EPC学生的ELLSWHERE杂志出版的经历就很符合英语杂志出版社的岗位需求。
第五位分享者是刚从香港大学毕业,目前在香港工作的吴启元学姐。首先,她认为英专生们要在心态上进行调整,要接纳自己的平凡,也要发现自己平凡上的闪光点,平凡人才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第二,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选择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都没有对错。她还提到,行业和专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除了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中介,英专生也可以选择去做外贸、翻译、人力资源等工作。最后,她还推荐了一些可以锻炼自己的平台,比如去尼泊尔支教,参加读书会,和别人一起交流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等。
最后一位分享者是16年从UIC毕业,现在正在哈佛大学读教育学硕士的詹晓曼学姐。她着重强调了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英语专业渗透性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对人性和美学的理解,这在职场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她还针对未来规划提了两点建议,一是现阶段的选课、科研和校内经历都尽量与未来的研究生专业和职业规划相关;二是考虑留学区域时,要思考未来打算在哪里工作。
最后,徐曦博士和吴晓苹博士分别对这次活动做了总结。徐曦博士指出,每位本科生要对职业有长期规划;课余之外,可以参加社团、实习、科研,逐渐积累人脉。此外,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英专生的出路是很多元的,不要焦虑。